近代中國,紡織業一直有著“上青天”的說法。“上青天”是對中國當時的“三大紡織工業基地”——上海、青島和天津的美稱。這是青島紡織業的榮譽,也是青島早期的城市名片,多少年來青島人一直以此為自豪。
然而,青島早期紡織業規模化的形成卻源自于日本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經濟掠奪。一戰時期的日本重工業并不發達,以紡織業為支柱的輕工業占據了日本的主導。日本軍帝國主義占領青島后,利用在青島的特權,本著“投資少、見效快、利潤高”的原則,大力發展經濟掠奪型企業,做為他們的支柱型產業——紡織業,便成為了當時發展的首選。

建廠之初,日商均做了周密的謀劃。他們認識到中國是一個用棉大國,而中國的民族紡織業幾乎仍以手工作坊為主,機器生產僅僅處于萌芽狀態,加之歐戰蔓延,國外進口大幅下減,中國棉紡市場形成了求大于供的局面。
青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也令日商垂涎已久。在青島從事紡織業,如果單一依靠原料進口成本較高,很難形成高利潤。山東是著名的產棉大省,加之依托膠濟鐵路的便利,使原料輸入的成本大為降低,但是,山東原棉存在著纖維短而粗需與上海等地原棉及進口的美國棉混用的問題,青島便利的港口運輸使得這一難題迎刃而解。
日商憑借日本軍帝國主義賦予的種種特權,同時利用中國低廉的勞動力和賤價的土地,建起了一座座如同血吸蟲般的工廠。僅1916年至1922年期間,日商內外棉株式會社、日商蠶絲株式會社、大日本紡織公司、鐘淵紡織株式會社等六大會社(公司),分別在青島四方、臺東、滄口等地建立了內外棉紗廠、鈴木絲廠、大康紗廠、鐘淵紗廠、寶來紗廠、隆興紗廠和富士紗廠。至1921年10月,日商在青島設立的六大紗廠,共有紗錠239560枚,大康紗廠、鐘淵紗廠兩家擁有織布機1021臺。
1917年底,日資大日本內外棉株式會社青島支店(又稱內外棉紗廠第六工廠)第一期工程在四方投產,紗錠2萬枚。如果不是以建廠(建廠最早的是民族工業華新紗廠)而是以投產時間算,這即是青島歷史上首家棉紡織企業——后來的青島第二棉紡織廠——俗稱國棉二廠。
1919年4月,日本“大紡績株式會社”社長菊池恭三一行受日本駐青島警備司令部經濟科的邀請,來青島考察并籌備建廠。他們在詳細調查后,選定了青島四方河口的海灘一帶做為建廠廠址。同年11月,大康紗廠第一廠開始興建,1921年10月,這座擁有兩萬紗錠的第一廠才正式開工投產。1922年9月大康紗廠第二(紡紗)工廠建成投產,新增兩萬兩千紗錠。1924年秋,大康紗廠在擁有了兩個紡紗工廠后,開始興建第三(織布)工廠。大康紗廠的主要產品為“章魚”牌10支紗,“金貨”牌16支紗、“宮女”牌20支紗等。至1925年,大康紗廠已經擁有五千多名工人,成為當時青島最大的紗廠一后來的青島第一棉紡織廠。
鐘淵紗廠始建于1921年,1923年4月開工投產。由“日本鐘淵紡績株式會社”在青島開設。該廠建于舊時滄口街南側,因地勢較高,俗稱“南山”,西臨大海,靠近膠濟鐵路。初建時占地92.4萬平方米,建筑面積8.8萬平方米,投資1500萬銀元。經理為神崎昌太,有日本職員143名,雇用中國工人3400人,還招收練習生200余人,分5批去日本神戶、大阪等地紡織廠實習。初建時有紗錠42240枚、織布機865臺,年產棉紗96萬件、棉布684萬匹。鐘淵紗廠即后來的青島第六棉紡織廠。
1921年,設在日本東京的“日本富士瓦斯紡績株式會社”在青島滄口的營子村選址,投資4550萬日元,占地44萬平方米,建了富士紗廠,全名是“日本富士瓦斯紡績株式會社青島工場”。富士紗廠初建時,開工時有日本職員26名,中國工人850名,紗錠31360枚,年產棉紗近3萬件,商標為“五彩星”牌。到了1932年,富士紗廠又設織布場,有織布機480臺,工人總數為1600人。這就是后來青島人眾所周知的國棉七廠的前身。
寶來紗廠的日本名稱為“日本長崎紡績株式會社青島支店”,總廠設在日本長崎市。1923年11月在青島滄口區永平路2號建立分廠,占地5.61萬坪。雇傭日本職員45名,中國工人1200名。該廠機器設備只有紗錠2萬枚,年產棉紗1.44萬件。有日本職員50人,中國工人1700名,占地共13.55萬坪,有紗錠3.6萬枚,織布機400臺,年產棉紗2.4萬件,棉布30萬匹。寶來紗廠與我國華新紗廠毗鄰,僅有一墻之隔,1938年1月青島淪陷后,寶來紗廠強購了華新紗廠,由日本合并經營。因此,寶來紗廠成為后來青島國棉九廠的一部分。

隆興紗廠的全稱是“日清紡績株式會社”,其總部設在日本東京市,轄有6個工廠,其中5個在日本。該廠始建于1921年10月,于1923年4月開工投產。初建時占地19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18000平方米,資本金2700萬日元。有日本職員28名,中國工人1073名。該廠初建時有紗錠26360枚,年產棉紗20400件,商標為“寶船”牌。到1937年時,紗錠增至90980枚,并有織布機1472臺,棉布商標為“桃”牌。1937年12月18日,國民黨軍隊將該廠炸毀。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島后,重修隆興紗廠。有日本職員40名,中國工人2000名。機器設備有紗錠44000枚、織布機500臺,年產棉紗31000件、棉布50萬匹。即后來的青島第三棉紡織廠。
責任編輯 張 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