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展出105件皇家服飾
近日,“清代宮廷服飾大展”在北京故宮午門舉辦,光緒皇帝大婚時所穿的龍鳳同和袍、康熙皇帝的大閱甲等105件華麗的皇家服飾一起亮相,其中大多是首次在國內展出。
位于午門城樓的展廳戒備森嚴,展館內工作人員不時拿著儀器測量室內溫度、濕度。而在稍顯昏暗的燈光下,從順治皇帝以下的清代帝王的朝服、吉服、便服擺放在展室中,令人難以相信的是,幾百年前順治皇帝的龍袍依然閃亮如新。
故宮宮廷部專家嚴勇表示,這105件套皇家服裝全都是當年皇帝穿過的衣服,大多是國家一級文物。而最可能讓觀眾產生幻覺的或許是那15件“裸展”(沒有放在密封玻璃柜中)的皇家便服,也就是皇帝、皇后日常生活的衣服。這些衣服依然是光燦如新,觀眾甚至忍不住拿出相機要合影。“這些便服像現在這樣暴露在空氣中展出不會超過1個月,我們很快就會把它們撤展回庫保護。”(小木)
奧博會揭曉競賽郵品十八項金獎
全球首屆奧運博覽會近日在京揭曉競賽類集郵作品評選結果,大會從23個國家的200余部郵集中,選出金獎18個、鍍金獎69個、銀獎82個,銅獎40個。為期11天的奧博會,共接待全球觀眾8萬人次。
本屆奧博會會間展品包括首次走出瑞士洛桑國際奧林匹克博物館的珍品,還有薩馬蘭奇捐贈的畢生收藏、加拿大皇家鑄幣廠專為北京奧運會鑄造的一百公斤的大金幣等珍貴藏品。
奧博會還特別設立了媒體日、青少年日、集郵日、文化日、志愿者日等五個主題日,其中青少年日吸引了來自205個國家和地區的400余名奧林匹克青年營營員。中國郵政并為每個主題日發行了小型張和紀念封。(文情)
譚旭東詩集《生命的歌哭》感人至深
著名詩人譚旭東為地震災區孩子和抗震救災的英雄們寫的詩集《生命的歌哭》近日由敦煌文藝出版社出版。中國作協副主席高洪波為該書作序。
詩集收錄了詩人在5月12日和27日之間創作的詩歌58首。這些詩飽含著作者對災區受難生命的同情、悲傷和愛護之情,顯示著在人民遭受大災大難的時刻,一位詩人的赤子情懷。詩集影響廣泛,感人至深。《中國教育報》《中國圖書商報》《文藝報》等專門發表了相關專訪或評論。(新文)
新作被疑影射知識分子 閻連科:是我的精神自傳
因《受活》《丁莊夢》等作品而備受爭議的作家閻連科日前推出了新作《風雅頌》。小說因直指某些知識分子的陰暗面而引起很大反響。近日,閻連科帶著新作出現在上海書展現場。有讀者問他,《風雅頌》寫得如此入木三分,寫作時是否有原型時,閻連科連忙否認:“這本書是我自己的精神自傳。”《風雅頌》描寫的是古典文學專家楊科扭曲的人生。由于楊科形象猥瑣,懦弱無能,生活中處處碰壁,與知識分子形象大相徑庭,因而小說被認為是往知識分子臉上抹黑。該書出版后給閻連科引來了不少麻煩,甚至有名校名師寫來批評文章,聲稱要毫不留情地予以還擊。對此,閻連科說:“說我的小說是影射誰,我沒有那么大的能耐,也沒有想過。我只是把我內心最無法見人的黑暗,坦坦蕩蕩寫了出來。”他透露:“我曾經想把主人公叫閻連科,那樣大家就不會有爭議了。后來覺得這樣做是犯傻,人家會以為我的生活就是這樣的,所以改名為楊科。”(水鏈)
昆曲《浮生六夢》開戲 恭王府一晚賞盡“六夢”
近日,由江蘇昆劇院創作的昆曲《浮生六夢》在什剎海畔的北京恭王府首演,成為恭王府開園后進入的首部昆曲大戲。昆曲經典《牡丹亭》中的《驚夢》《尋夢》《爛柯山·癡夢》,還有全新排演的《一文錢·羅夢》《邯鄲夢·醒夢》《紅樓夢·托夢》通過副末這一特殊的藝術形式巧妙相連,再現了300年前文武并重的昆曲盛世景象。剛剛在人民大會堂和國家大劇院開唱的“美洲歌后”弗萊明也前來觀戲,欣賞昆曲這項唯美的中國傳統藝術。據悉,《浮生六夢》共演出7場,每場僅有100個坐席。(土木)
“楊炳南、鄭世華書法攝影展”在京展出
“楊炳南、鄭世華書法攝影展”在北京清華工藝美術學院海鴻軒書畫院開展。此次展出的有著名書法家楊炳南各種書法代表作近百幅,同時展出的鄭世華攝影作品80余件。楊炳南是湖南桃源人,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新出版的線裝本楊炳南書法精品選也首次在京面世。鄭世華出生在湖南武陵,其作品主要反映了武陵的山水風光、湘西的民俗風情。“楊炳南、鄭世華書法攝影展”,引來眾多的藝術同仁及其愛好者前來觀賞,北京軍區原副政委王福義中將、清華工藝美術學院海鴻軒書畫院院長陳海安等知名人士200余人參加了開幕式。(小杜)
扎魯特旗南寶力皋吐古墓群考古新發現
近日,考古人員在進一步的發掘中從內蒙古通遼市扎魯特旗境內的南寶力皋吐新石器古墓群清理出6座完好的古人類房址,該古人類房址占地面積為700多平方米。南寶力皋吐新石器古墓群是我國目前位置最北,發掘面積較大,獲取材料較為豐富的一處新石器晚期大型墓地。其中稀世珍寶骨朵的挖掘出土,將骨朵出現年代向前推進了2000年,特別是三樽龜形陶壺、紅陶黑漆彩陶和管狀骨器,都是在同一時期的其它文化遺址沒有發現過的。眾多的首次發現填補了我國史前原始文化考古的空白,被考古專家譽為“研究我國史前文化的一座寶庫”。(崔兵)
況晗《消失的胡同——鉛筆畫中的北京風貌》問世
近日,由學苑出版社主辦,云峰畫苑承辦的《消失的胡同——鉛筆畫中的北京風貌》畫冊圖書首發式及況晗畫展在北京皇史宬舉行。
《消失的胡同——鉛筆畫中的北京風貌》是由寬線條鉛筆畫畫家況晗作畫、歷史地理專欄作者陸元撰文,學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一本講述老北京胡同故事的圖文對照的畫冊。這本畫冊用寬線條鉛筆畫特有的滄桑筆觸,展現了位于老北京舊城墻范圍內的106條胡同的風貌,其中的幾十條胡同已在近年城市發展建設中消失,留下來的胡同也有許多已不再是舊日的模樣。
本書的編纂歷時兩年。在這兩年中,況晗從自己二十余年來手繪的關于北京胡同的寬線條鉛筆畫中選擇出較為滿意的作品,并重新創作了幾十幅鉛筆畫。除此之外,況晗還到每一條所畫胡同的原址拍攝了照片,并請專門研究老北京歷史文化的學者陸元先生為自己的畫作配寫文字。(一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