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5·12汶川大地震”為背景,反映“5·12汶川大地震”和抗震救災的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小品、故事、電影、電視劇等作品,感動了很多人。汶川地震之后出現的群眾文學熱,規模大、參加人數多、聲勢浩大。在這次群眾性的文學創作熱中,作家、詩人是主力軍,各地文化系統組織的群眾文學創作骨干更是排頭兵。“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后的第一時間,他們以“更加自覺、更加主動”的創作態度,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偉大的抗震救災工作和振奮人心的作品創作中去。
“5·12汶川大地震”,震驚了四川,震驚了全國和全世界人民,也震驚了各級文化系統的群眾文化工作者。隨之而來的是一場波瀾壯闊的以“5·12汶川大地震”為主題的群眾文學創作熱潮。
地震的第一時間,四川省各級文化館及群眾文化戰線的同志們,“牢記社會責任,心系災區人民”,大災面前,挺身而出。尤其是成都都江堰、阿壩、德陽、綿陽、廣元等重災區的市、縣文化館,在第一時間組織作家、藝術家和群眾文學創作骨干深入抗震救災的第一線,一邊搶險救災,一邊進行文學創作。如,四川省文化館、成都市群眾文化藝術館組織作家、藝術家和群眾文化研究專家,第一時間就深入到都江堰、汶川、安縣、綿竹、什邡、綿陽等地,與當地文化館的同志們一道,冒著生命危險,白天搶險救災,晚上揮筆創作;德陽市文化館的作家、藝術家、文學創作骨干們,也在第一時間帶上方便面,深入重災區現場采訪、創作;筆者所在的廣元市旺蒼縣文化館,也是“5·12汶川大地震”中的災區縣之一,地震時同樣遭受了山崩地裂、房倒人亡的慘重災難,可是我們仍然在第一時間就投入了搶險救災工作,開始抗震救災題材的作品創作和賑災義演活動。據《四川群文訊報》報道,非災區的廣安、巴中、樂山、宜賓、瀘州、攀枝花、內江、雅安、達州、遂寧等市、縣文化館也在第一時間主動、積極地投入了“支援災區抗震救災”作品創作和賑災義演活動。
為地震災區奉獻愛心,為抗震救災加油,為抗震救災英雄高歌,成了四川省群眾文化工作者的共同目標和任務。頃刻間,地震題材的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小品、故事、電影、電視劇等作品井噴而出,進入人民大眾的視野之中。其間,詩歌成為創作龍頭,媒體驚呼全國“人人皆詩”。各種“地震詩歌”創作會、廣場詩歌朗誦會如雨后春筍,一本本滾燙的詩歌集潮水般涌向人們,傳向四面八方。
四川省各級文化館在很短的時間內創作、編印了“5·12地震”文學作品專集或特刊。四川省文化館在很短時間內創作、出版了《抗震救災詩歌、歌曲特刊》《5·12抗震救災戲劇、曲藝創作作品專輯》,發送到全省、全國;“汶川大地震”重災區德陽市文化館也在很短時間內創作、出版了一本厚厚的《抗震救災文藝作品專集》;重災區廣元市各縣、區文化館在地震發生后,組織群眾文藝創作者投入創作,出版了《“5·12”汶川特大地震詩詞作品特輯》等等……
大地震之后的群眾文學熱具有多重文學意義和社會價值:為災區人民重樹信心、愈合“傷口”,為偉大的“抗震救災,重建家園”斗爭提供了珍貴的精神食糧,為維護災區人民及我們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園樹立了堅定的信心。同時,也更加充分地彰顯了群眾文學創作“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巨大魅力。“5·12汶川大地震”之后誕生的群眾文學創作熱潮,在悲壯的“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斗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在難忘的歷史記憶里留下了一頁頁閃光的軌跡。
(楊榮生:副研究館員,現就職于四川省旺蒼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