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受到驚嚇的王大姐心情十分緊張,表現為煩躁、焦慮、易激動及睡眠障礙。在昨天晚上10~11點和今天上午10~11點,王大姐連續兩次出觀明顯的低血糖現象,引發心悸、心慌、出汗、面色蒼白、饑餓、軟弱無力、手足震顫等一系列癥狀,持續20分鐘左右。經醫生檢查,王大姐在這兩次發作時,其血糖均低至2.8毫摩爾/升,但血漿胰島素水平、胰島素釋放指數均在正常范圍,能夠排除糖尿病低血糖的影響,診斷為特發性功能性低血糖。
醫生指出,中年女性好發低血糖,其中六成屬于特發性功能性低血糖,因而特發性功能性低血糖是中年婦女最為常見的一種低血糖表現,發病多與精神刺激、焦慮和恐懼有關。低血糖多發生在早餐后的2~4個小時,午餐及晚餐后很少出現。發作時癥狀大多典型,即如王大姐那樣,有心悸、心慌、出汗、面色蒼白、饑餓、軟弱無力、手足震顫等臨床表現,一般無昏迷或抽搐現象。每次發作15~20分鐘,可自行緩解。發作時血糖可以正常或低至2.8毫摩爾升,但不會更低。
一旦發生特發性功能性低血糖,不要過分緊張,立即吃些低糖流質食品,如果汁、稀飯、米湯等,也可給予10%葡萄糖靜脈滴注,大多可以迅速緩解癥狀。如果病情較重,出現驚厥、抽搐癥狀時,可給予鎮靜藥如地西泮、氯氮平等,及時制止驚厥和抽搐,防止意外發生。預防特發性功能性低血糖的發作,首先是調節情緒,避免情緒波動及過度焦慮;其次是合理調節飲食;第三是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改善情緒。
飲食調節是防治低血糖的主要措施,包括四點注意事項。一是少食多餐,吃些比較干的食物,尤其是早餐要干稀結合,如稀飯和饅頭,或牛奶、雞蛋和面包,不能只喝一點稀飯,以避免饑餓。二是飲食結構要合理,適當提高蛋白質、脂肪的攝入量,減少糖攝入量,特別是精制糖、葡萄糖、砂糖、紅糖、含糖飲料要減少食用。有人認為出現了低血糖就應補充更多的糖,但醫學專家的建議恰相反,強調患有功能性低血糖的人必須限制糖的攝入量。主食應以米、面和谷類食品為主。由于蛋白質能夠刺激胰島素分泌,使人體有效地利用自身胰島素,有利于防止低血糖的出現。因此,應增加食物中的蛋白質攝入,多吃瘦肉、雞蛋、魚蝦、蛋制品、牛奶等,每日100~150克。三是注意膳食中的無機鹽和維生素的供給,以防止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