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著名文學家黃庭堅住在鄉下時,有一位鄰居自稱“四休居士”。“四休居士”曾做過太醫,性格豁達,淡泊名利,晚年過著儉樸的生活,一有空閑,便在自家小園里看花賞魚。黃庭堅請其解釋何謂“四休”,此人笑曰:“粗茶淡飯飽即休(停止),補破遮寒暖即休,三平兩滿(指平平穩穩過日子)過即休,不貪不妒老即休。”黃庭堅大為贊嘆,作《四休居士》詩一首,又加了序言說:“此安樂延年法也。”
明代石天基亦曾寫過一首《祛病歌》:“人或生來氣血弱,不會快活疾病作。病一作,心要樂;心一樂,病都卻。心病還將心藥醫,心不快活空服藥。且來唱我快活歌,便是長生不老藥。”
安樂何以能養生?現代醫學認為,此源于一種良好的心境和心理的平衡。在生理上,精神愉快促使人的氣血通暢、肌肉放松,有調節心血管、消化、神經等系統的作用,能消除機體疲勞。在心理上,煩惱和不快等不良情緒會危害人的健康,若善于保持安樂愉悅的心情,則可以少受其害,及早“化險為夷”,讓不良的情緒自我化解。
保持精神愉快的方法很多,如讀書撫琴、幫助別人等。此處所言“四休”,歸根結底,無非是要人知足,要人正視愿望與現實、需要與可能之間的差距,不做非分之想,滿足于有限的、可以實現的愿望。因此,“四休”延年即是通過保持身心平衡來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