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開娛樂版,慈善大表演,大家都來捐錢,這就是我們的貢獻……”1997年,王菲在《出路》中這樣唱。歌舞升平時明星們貢獻著影音娛樂、緋聞八卦,并因此身價上漲。大難當前,他們的新貢獻又是什么?
有些時刻注定要成為人生分界點。在5月12日之后,那突如其來的災難讓人們重新定義“生”,也就是在自我情愛之余更博大的情感。這種感情的推動雖是群策群力,但傳播的力量中不可忽視的是演藝界的推動,災難過后他們的使命又附加了新的意義。
在5月12日之后,所附加在這些人身上的一切仿佛在頃刻間煙消云散,只看見昔日擅長在鏡頭前擺出完美微笑或是扮酷的他們,有了比常人更嚴峻或是感傷的表情,以及更充實而飽滿的行動,號召更多的人拿出更博大愛的行動。在這個時間刻度之后,淡化掉偶像的光環,剩下人性的光輝,消除掉隔閡。然而這一切的背后,仍有一些或淡或濃的影像。
相信對每個中國人而言,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成為灰色的一塊界碑,被銘刻在此生的記憶當中。數萬生命在地動山搖的撕裂中被席卷,數十萬的傷員,上百萬人無家可歸,每一天數字的滾動,都無情地印在人們心中。而19日至21日全民的哀悼,在哀鳴縈繞的警報聲中,世界褪去了顏色,變成黑白的單調,13億人的心從此連在一起,緊緊相擁。
娛樂的暫時停歇,恢復了另外一個曾經為人忽略的身份——“公眾人物”。正是這個身份肩負的責任與影響力,讓他們在這樣危難的時刻,起到表率作用;而另一方面,也正因他們被賦予的這一身份,人們會對特殊時期內公眾人物的一舉一動格外關注。這不像往常個人事件爆發時所需進行的危機公關,而是一次全民的道德考驗,有不能承受之痛,若是處理不當,很容易衍生為全民審判,由此而喪失的支持度與公信力,對明星個人而言,絕不亞于一次毀滅性的打擊。
從地震的新聞被廣泛傳播的那一刻起,有關他們的報道便統一為一個聲音,不斷地捐款捐物,以從大眾賦予的名望所帶來的利益返還于社會。積極參加各種位賑災舉辦的活動甚至自發的募集活動,那一張張焦慮或是動容的臉,卻是當下唯美的瞬間。
在一次原本商業活動上,孫儷因為無法控制自己的表情而泣不成聲;熟悉的新聞主播在直播現場情難自以,不禁哽咽;英皇集團的楊受成,從來飽受爭議的娛樂圈幕后操縱者,在第一時間聯合成龍捐獻了千萬巨資;人在國外的章子怡,自己動手制作五星紅旗與“祝福中國”的標語,期望能夠為災區的人們帶去來自整個世界的祝福;而年初轟轟烈烈的“艷照門”事件主角,阿嬌與陳冠希,也都慷慨解囊,捐款捐物,無論這樣的舉動是出于何種原因,人們都甘愿相信,那是內心的良知使然。
央視的鏡頭上看到了陳佩斯朱時茂的身影;看到久違而熟悉的面孔,為了同一個理由站在一起,唱出同樣的祝福;劉歡毛阿敏等,投入捐款箱中一匝匝一袋袋的愛心;秦怡幾乎捐出了自己的全部積蓄;身有殘疾的邰麗華,用手比劃出自己的一顆赤誠之心,幾乎令在場每一個人淚流滿面。甚至告別舞臺已久的王菲,也因為同樣的信念,再次走進公眾的視線,除卻用歌聲送去對所有災區人民的祝福外,慷慨的捐助名單中,也有她那簡單的名字。
各地方電視臺舉辦的義演,以及香港、臺灣兩地為抗災而發起的演出,大大小小的明星以各種方式表達著自己對災區的牽掛,病后初愈的百歲老人邵逸夫,也公開亮相表達個人的支持,更捐贈高達一億。在這一刻,所有明星都成了不折不扣的汶川人,而所有人的力量匯聚在一起,凝結成一股最強大的號召力。此起彼伏的捐助行動在展開,央視晚會上募集到的15.14億,TVB籌得的2.2億港幣善款,這是集體力量最好的注解!

2008年5月23日,紅館舉行“護國息災宴冥陽兩利祈福會”
“眾志成誠,抗震救災”晚會,許戈輝采訪了嘉賓及3個受災孤兒。
2008年5月14日,“同一首歌”賑災義演晚會。
明星賑災進行式
親臨一線,身先士卒
代表人物:
1.李連杰在地震發生后隨即攜“壹基金”前往四川,捐款捐物之余,更親身做起志愿者,協助災區重建。
2.韓紅與“愛心醫療救助小分隊”共同前往災區救助,并與志愿者同吃同住,直接在基地露宿。
3.姜培琳帶著自己購買的物資親自到四川災區去,每天步行三個小時到重災區幫助那些災民,和他們同吃同住。
萬眾一心,攜手并進
代表人物:
1.在香港TVB舉行的賑災義演上,郭富城、劉德華、張學友等明星傾情獻唱,當晚共募得款項達2.2億。
2.臺灣多家機構舉辦“把愛傳出去”賑災晚會,數百位藝人參與,表演之余更兼做志愿者接聽捐助熱線。
3.《愛的奉獻》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全國5.5億觀眾收看了現場直播,震撼人心、催人淚下。
后方支援,積極互助
代表人物:
1.在獲悉地震災區血液告急時,李宇春帶頭來到獻血點,伸出胳膊為災區人民獻出自己的鮮血。
2.鄧超加入志愿者行列,與影迷一道在北京大紅門貨運站幫助搬運運往災區的牛奶。
3.身在美國的章子怡十分關注四川地震災情,她捐助100萬元人民幣,并當眾斥責對此事毫不知情的外國人。

關注弱勢,多方救援
代表人物:
1.蔣勤勤親自前往災區探望受災兒童,帶去價值10萬元的奶粉,并幫助當地兒童重新樹立起生活的信心。
2.黎明宣布推出“心靈重建”計劃,幫助受災兒童重建受創的心靈,并邀心理專家共赴四川做志愿者。
3.范冰冰關注災區母嬰,加入《精品購物指南》舉辦的母嬰行動,捐款獻力,去關心那些失去孩子的媽媽們。
“臺前”
行動力量
在自發募捐以最直接的錢物為災區送去最急需的幫助之外,許多明星直接站在了抗災的最前沿。5月21日,在地震發生后第九天,壹基金的發起人李連杰在成都宣布,將成立四川地震賑災臨時指揮部,用來接待來自各地的賑災物資和志愿者們,而此時已經是這支由明星發起的慈善組織來到受災地區的第5天,之前李連杰作為志愿者在第一現場傳送物資的圖片,也一直在網上流傳。除此之外,很多的明星也放下手中的工作,到災區做志愿者,以自己的行動與愛心,去感染那些仍處于余震恐懼中忐忑不安的當地居民。跟隨全國婦聯“母愛在行動”小組奔赴綿陽的蔣勤勤,為災區的嬰幼兒帶去10萬元的奶粉和牛奶,并盡可能地去看望那些在地震中失去雙親的小孩,用自己的關愛去驅散他們心中的陰霾,母愛的光芒,在這位明星母親身上不由自主地散發出來。
沒有人強迫,一切都是源自人性本善的原始驅動。在5月12日的八級地震過去之后,四川的重災區仍然時刻收到余震的威脅,余震與山體滑坡不斷。曾親身感受到5.9級余震的成龍,他除了自己的多次捐贈之外,并積極組織義演,還以成立基金會的形式幫助災區重建家園。

諸多頻頻出現的名字,陳魯豫、楊瀾、李靜、鄧婕、黃曉明、姜培琳、魏晨……去親手支援災區的恢復與重建,除了為身陷苦難的人們送去一絲慰藉之外,更以其影響與傳播力告訴更多的人目前所發生的事情,所緊缺的物資,以他們的行動在無聲地敘說,此時每一位有血性的中國人,都應該貢獻出自己的支持與幫助。與《風尚志》共同設計愛心T恤并認購1萬件的范冰冰,考慮幫助災后孤兒安置的問題,這位在活動現場不禁淚流滿面的女明星,反而因為真實,讓那哭泣的瞬間,成為了定格在膠片中最美的畫面。
明星的號召力,除了針對公眾,還有他們所熟識的朋友圈子。姜文聯合某企業向中國扶貧基金會捐贈了人民幣300萬元,而在戛納出席游艇派對的章子怡,也四處派發募款活動的邀請函,甚至還因國外人的不理解而失控流淚,取消掉戛納公開活動的她,只為了自己的募捐召開了記者會,成功為災區籌得了50萬美元善款。

“臺后”
幕后的策動
在愛心與慈善的名義下,在媒體不斷報道中,面對明星人們有質疑,因為沒人敢拍著胸脯說沒任何故作的炒作。
災區血庫告急,許多明星紛紛走上獻血車伸出了自己的胳膊,當然有聲音將其看成是又一次的作秀,不過就算是“秀”,只要它呈現出來的形式是積極的一面,并有號召力,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如此的“秀”,再高調的宣傳倒也無甚大礙。
對于明星,財富的獲取主要仰仗于自我的名氣,而慈善則是將由此獲得的部分返還于名氣的來源——廣大的民眾。像是針對捐款數額的對比,其實作為個體的意愿,捐助的多寡他人自是無權過問,但在當前的社會背景驅動下,雖不至于要在此項上惡意攀比,但有逆于整個社會取向的行為或是言論,都必然造成適得其反的后果。像是明星企業家王石在不恰當的時間一句不恰當的言論,需要花大力氣去解釋。
“大家都來捐錢,這就是我們的貢獻”,十多年前王菲在歌里這樣唱道。金錢的援助無疑最為直觀也最刺激人們的眼球,但其實能夠做的還有許多,就連剛剛在央視露面的王菲本人,也馬不停蹄奔赴香港與張學友陳坤等人出席佛教的活動,更考慮參與賑災籌款的電影及演唱會。捐錢從來都只是表達心跡方式的一種,還有其他很多行動都少不了明星的本人參與以身表率,而這些的意義,也不亞于大張旗鼓的募捐。
在地球另一端的戛納電影節,有中國影人帶頭默哀表示哀悼,賑災成了勝過電影的主題;在香港,梁詠琪做起義工,當收銀員請大家捐出零錢貢獻愛心;在臺灣,王力宏、蔡依林等親自接聽捐款電話,盡自己所能貢獻一己之力;而整個兩岸三地,已經不少明星參與賑災歌曲的錄制,很多時候正是需要那一句慰問,去溫暖填充每一個心靈的創傷與空白。
“續本”
慈善不停息
“除了捐錢還能做些什么?”這其實應當是在類似“競價”捐款之余留給我們去深思的問題。在趕集似的募捐之余,如何把這些錢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如何幫助那些失去家園的人們走出心靈的恐懼,如何協助那些因此失去雙親的孩子開始新一章的生活,如何在短期內恢復當地的教育……公眾人物能夠起到的作用,在這以后許多地方都仍占據著不可或缺的位置。例如部分明星開始認養災區的孤兒,或是帶頭發起受災地區學校的重建,除了可以有效長期地幫助再去以外,對于公眾而言亦是絕佳的示范。
然而個人再多的努力在如此強大的災害面前,依舊顯得不夠。此時之前相繼成立的基金會的作用卻開始顯現。像是在個人捐款百萬之后,王菲李亞鵬還撥出了嫣然基金會的500萬資金,用于受傷兒童的救助,并陸續將家庭困難的孩子接至北京進行康復治療。而李連杰的壹基金,在此次救災活動中,除了捐獻以為,更與多家媒體合作,開始更大范圍的募集,在短短時間內一共收到來自社會各界共66萬人次超過5000萬的善款,這些資金將用于在災區興建“壹基金之家”,先幫助學生復課,并在后續幫助受災老人、孤兒、殘障人士恢復生活。號召力得到相應的同時,也意味這有相應的責任需要將每位捐款人的錢花到實處,李連杰表示將定期公布善款報告,而壹基金在此次救災中反應的迅速及管理的專業,也受到了來自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等機構的認可與好評。
或許本應當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慈善本來就不是逞一時之快,而是長期持久的運作。愈來愈多的明星基金會,建立的初衷雖然各異,但當苦難蔓延至整個民族時,如何像壹基金一樣,能夠調動起更多人的力量,盡可能地開展專業的救援或是災區的重建,也是這些基金的發起人需要肩負起來的責任。而慈善也如同一條不歸路,沒有可供回頭或停止的選擇,雖非公眾人物的義務所在,但這次驟然降臨的災難告訴我們,在所有人命運聯系在一起之際,沒有人可以袖手旁觀,無論你做出多少,只要有這顆心在,都應當得到喝彩。

姜培琳賑災獨家專訪
“我不能用別人的災難完善自己的價值觀。”
姜培琳在得知四川大地震的第一時間報名志愿者,并在之后的第四天到的災區,沒有任何一家媒體隨之同行,甚至連相機都因為其重量而被遺忘,所以,姜培琳的照片很少。我們很難看到她在災區什邡紅白鎮尋找幸存者,協助醫護人員及武警官兵轉移受傷群眾的瞬間,她說救人就是救人。剛回到北京,她就張羅著再去四川,這次去卻是要給孩子帶去上千本課外讀物,玩具。總之,想法很簡單,做事很單純。
姜培琳從未接受過任何關于救災的采訪,她不想把如此質樸的事情變成高調的宣傳。但在目睹了一些明星的炒作之后,她無法再沉默,向《風尚志》訴說親歷災區的那幾天。
《風尚志》:在四川親身經歷了生命的脆弱,此次回來最大的感觸是什么?
姜培琳:可以說我受到了從未有過的震撼,這樣說也許很蒼白,但在那里我看到了對生命的珍惜,哪怕只有極其微弱的生命跡象,大家都會全力挽救。每個人都有責任,有擔當,從視覺到心靈的震撼難于言表。
《風尚志》:進入災區看到的和想象的一樣嗎?
姜培琳:我是16日到四川,17日進災區,讓我意外的卻是那里的平靜。將心比心,在去之前我也想到過經歷那樣災難后的人們會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但我看到的和想的完全不同,他們很平靜,甚至充滿希望。我了解到是由于解放軍在第一時間進入災區,又有十幾億人在關心他們,這絕對是對災區人民最大的幫助,所以他們沒有想象中恐慌。
此外。最讓我改觀的是對“80后”一代人的評價,之前社會上說“80后”如何“啃老族”如何“月光族”,但在這次救災中,我看到的卻是“80后”的責任和擔當。以前只是社會沒有給予他們這樣的機會,一旦有需要,他們真的很優秀,都能挺身而出。
《風尚志》:有了這樣的經歷,是否會對曾經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改變?
姜培琳:我在災區和災區人民一樣住帳篷,昨天才回來,沒有來得及想這些;同時也不愿想,因為我覺得很不公平,我不能用別人的災難來完善我自己的價值觀。我在災區也看到很多明星象征性地去慰問一下災民,我不愿意這樣做,也不愿看到這些。
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多少人在一生的追求就是為了一個家,為了買一個房子,和自己愛的人在一起,但地震把災區人的愿望都毀了,值得思考。
《風尚志》:去之前肯定也會有心理斗爭,畢竟很危險,為何沒像你所見到的明星那樣去走個過場,卻扎在那里?
姜培琳:12日地震,13日各大媒體開始報道,我和所有人一樣看著電視而感動流淚,所以我第一時間報名志愿者,我填報了志愿后并沒有人聯系我,但我還是在當天去買了很多救災物資,我一個人帶到托運處,讓我感動的是,當人們聽到這些物資是用來救災的就沒有收打包費,而它的重量也遠遠超標,運費可能就要好幾萬,這個錢也沒有收。因為災區受難的是我們真正的“同胞”,我們沒有理由再在這個時刻去作秀去想自己。每天走三個小時到災區,可以感覺到腳下軟綿綿的晃動,就會知道這些和身外之物無關,我想為我的兄弟姐妹做事,我計劃再去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