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天每年都有,過冬年年不同。
劉琦琳區分兩種意義上的冬天,一種是常態的冬天,一種是非常態的冬天。常態的冬天,是正常的經濟周期變化,企業生生滅滅,只是量變而非質變。這樣的周期變化,每個冬天都很相似。非常態的冬天,同樣是企業生生滅滅,但過后會發生質的變化。今年的“冬天”,很可能與過去的冬天有質的不同。
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小企業有了互聯網。在沒有互聯網的日子里,過冬的游戲規則是,大魚吃小魚,大的是好的,大的才能過冬。“中小企業+互聯網”很可能改變過冬的游戲規則:通過互聯網降低中小企業的資金和經營成本,使小的也可以過冬,甚至“小的就是好的”。
從積極的意義看,如果不是過冬,如果不是缺少資金和需要節流,中小企業可能還要晚得多才能感到電子商務的好處。正如沒有非典,許多企業還不肯上網一樣。中小企業一旦普遍上網,在網商集群方面成勢,中國的國家競爭優勢都可能發生質變,從做大做強一個亮點,變出做小做強這第二個亮點。
這是過冬論中的第一個報春訊息。
面對冬天,我們沒有理由驚慌,歷史告訴我們,每一次中國經濟遭遇寒流,都將促進中國經濟的御寒能力的進一步加強。新的辦法、新的市場、新的產品,新的融資手段,總會在危機中被創造出來。在這其中,蘊含著中國互聯網的無限機遇。在這其中,孕育著中國經濟的無限生機。
最首要的,就是實現從根本上的管理思維升級、轉變。經濟學家郎咸平最近提出了著名的“6+1”理論:在制造業的產業鏈上,硬的生產環節代表著“1”,其余的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零售是6個軟的環節。“1”是價值鏈的最低端,它意味著最沒有技術和創新含量、大量污染和資源浪費的那一個環節。冬天將讓聰明的中小企業從1跳進6,鯉魚跳龍門。
這是匡冬芳在《與“寒流”過招》中,針對“過冬論”發出的第二個報春訊息。
張舉在《摸索過冬路》中,通過比較高附加值產業與低附加值產業受“過冬”的影響,通過比較產業鏈中不同環節的“過冬”策略,總結了企業“過冬”的法寶以及未來生存發展空間。
常規的冬天,可以通過融資節流熬過,但由于結構和產業位勢低下造成的冬天,熬過去也活不長。這篇文章提醒人們關注:隨著舊人倒下去,什么樣的新人,會在冬天后成長起來;隨著舊的產業衰退,什么樣的新機會,將成為支撐產業的新增長點。啟發人們:冬天是一種信號,提醒爭上游才是中小企業的努力方向。
這是針對“過冬論”發出的第三個報春訊息。
其實《互聯網周刊》的使命,就是幫助你尋找難以發現的新增量。在中小企業遇到過冬困難的時候,我們幫你在風雪中睜大眼睛,看清方向。
新的增量空間,才是你成長的方向。這些空間分別存在于三個方向:新的競爭優勢、新的產業鏈位置、新的管理思維。
讓我們用春天的故事,迎接即將來到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