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隨清華企業家協會訪問團從臺北回京,編輯部說要我26日交稿。急切間重溫臺灣的一周之行只能寫意,但婉轉之間的感覺總是非常重要和準確的。
沒寫過游記,但知道乃人物、山水之間也。
關于行走之山水,日月潭的暢泳和阿里山的觀日出最為精妙絕倫。世上無難事,只需巧遇,山河不變,此時無聲勝有聲。
關于面對之人物,被尊稱為臺灣IT業之父的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著名世界級電腦品牌宏暮的重要創始人施振榮、貢獻超級稅收的臺灣煙酒公司董事長韋伯韜等幾位技術業大佬的感言,深刻于懷。什么感言呢?全部歸于最本質的人事。
張忠謀先生每天花數小時看書、看數份報紙,每周看數本刊物和書,他提倡有終身學習的心。在公司只有三個人的時候,每天研究和學習的就是管理人。從德州儀器公司開始,55年的半導體行業從業生涯中,張忠謀訓練出了眾多這個行業的領導者。在他周圍,凝聚和培育了一大批具備領導力的人。2005年,張忠謀將CEO的職務交給比自己年輕20歲的人。
旁邊的人說,在臺積電內部,除了接班的蔡力行之外,“臺積電起碼有50個全才領導者”。臺大教授湯明哲因為張忠謀對人才的管理和培訓,而給了張忠謀這樣的定語:“全臺灣最偉大的”。
施振榮先生在徹底地退休前后的種種做法,在相當程度上是為了對手下幾位有潛質后輩的資源分配。他認為創業是對人性的創業,創業始終是在設法尋找到能夠把人性組織起來、把人的潛能發揮出來的方法。他灌輸給宏暮的理念是,企業的日常活動,七分為現在,三分為未來,也就是說,目前的力量七分放在賺錢,三分用于訓練人才、培養能力等非為現在賺錢而做的準備。而在七分努力所產生的利潤當中,又有三分的利潤必須用于投資未來,所以,眼前的獲利實際只有四分,如果年終的報表上顯示出這樣的結果,那是最理想的,這表示企業永遠都有四分的獲利,這就是他稱為的“七三四模式”。不禁私下問了下宏暮在今后贊助奧運的市場結果,答案因此是肯定的。又問了聯想,他沒有回答。
在韋伯韜學長辦公室,看到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兩岸清華校訓。還是如此,以人為本。如何保持和創造市場份額,非常深刻地記得他說過的一句話:臺酒是非常有歷史傳統的公司,同仁也都有使命感。
以“信息時代的商業周刊”為定位的《互聯網周刊》,面對創造臺灣《商業周刊》傳奇的商周媒體集團創始人金惟純,企望他能就媒體的對比做些闡述,他也說是人。總結所有媒體成功的因素,就只有四個詞,“人才、人才、人才、人才”,沒有別的因素。
就像西部賽馬一樣,一開箱,大家騎馬出去跑,跑到一塊地,插上旗子這塊地就是你的,主要就是看有沒有人,其他問題不重要。
回到北京,會議會議會議,又開始研究3G、新模式、挑戰、繁榮與機遇……
謹以臺灣之行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