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紅活潑的“番茄”被打成了“番茄醬”,這個時候或許是我們發展國產軟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戒掉“微軟癮”的時機。
“番茄花園事件”始終在,“打擊盜版”和“反壟斷”之間縈繞。
何時“戒掉”盜版
我們習慣了Windows,習慣了微軟的Office,也習慣了IE,當然也習慣了使用免費軟件。在新浪前段時間關于番茄花園Windows XP使用情況的調查中,我們看到,使用過、正在使用番茄花園版Windows XP的用戶達到調查人數的九成以上。國內用戶對盜版軟件的依賴性可見一斑。
在國外,經過消費市場的發展和知識產權保護的沿襲、實踐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消費市場、軟件生產市場。以美國為例,動輒就可見書店里幾百美元的教科書,而我們認為“不值得”的正版軟件的價格,對于美國的消費者仍屬于“可接受”范圍。
除了消費者本身的消費能力和市場的成熟度問題,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沒有在國內深入人心是我們一直無法“戒掉”盜版的更大原因。在國外,盜版是幾乎與盜竊性質類似的行為,而國內用戶的認識、警惕性,還沒有上升到法律的層次:洪磊被捕后,很多網民馬上指向微軟“卸磨殺驢”的職責、對于微軟“意在避免成為反壟斷第一被告”的揣測就能看出。
“戒掉”盜版,還是應該仰賴國家對于盜版的打擊力度、對知識產權概念和法律的普及力度。只有社會形成了保護知識產權的氣氛和習慣,才能真正規范軟件市場,也提升消費者的體驗。
向微軟學習
很多評論認為,微軟對番茄花園同類盜版軟件的“縱容”是一種“默許”。也憑借這種市場占領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國產軟件的發展。
缺乏知識產權保護的軟件產業環境使得國產軟件價格相對較低,市場占有率低,從事自主創新的熱情低,出來的軟件不如國外軟件,使得國產軟件似乎走進了一個惡性循環。
反觀微軟,把知識產權法律保護下的各項專利,變為自己的一種資產,成為微軟盈利的重要部分,也是為微軟應對互聯網趨勢儲備家產。2004年,微軟每年申請的專利數目由2000項上升到了3000項。至2006年,微軟的專利數目已經突破5000。微軟通過選擇二次開發能力強、有較大客戶資源的企業來實現所屬專利的市場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市場的技術趨勢。而每一個被市場化的專利,微軟都能從中獲取利益。對于較多時候還是使用國外專利的國產軟件行業,專利是一項負擔,而對于微軟,專利是一項資產,一項財富。
每一個發展中國家在自主創新方面都經歷了由“學生”到“老師”的過程。戰后崛起的日本,也是經歷了由“向別人交專利費”到“把專利變成資產”的過程。
被“打落”的番茄給了我們一個啟示,而“番茄醬”怎么變成“番茄將”,還是一個值得我們長期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