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規劃行動方案之前,一定要記得先問自己,有什么事情我“今天”做了,可以讓“明天”更美好,或至少讓“明天”不會更糟。——英特爾創始人安迪·格魯夫
陳彪還清楚地記得2003年的那天,當他第一次走進英特爾編程技術實驗室(PSL),發現迎接他的是一個“面試團”時的心情。
陳彪了解英特爾。早在研究生階段,他就參與過英特爾的一個科研項目。英特爾通過與大學的合作來培養、吸引相關人才,陳彪就是其中一個。英特爾的面試程序,陳彪早就聽說過了,但PSL在選拔人才方面也有自己的標準。經理吳甘沙用一個詞貼切的概述了這個標準——“化學反應”,“我們在招聘的時候,非常注重化學反應,看個人個性跟整個團隊的個性是不是能夠契合。我會根據團隊中每一個人給面試者的打分綜合考慮結果。”
“英特爾研發的項目基本上都處于業內領銜的位置,工作環境又十分平等、自由,我對這樣的科研氛圍十分向往。”能來英特爾工作是陳彪的心愿,顯然他的科研經歷也讓吳甘沙的團隊十分滿意。通過面試,陳彪和實驗室其他研究員之間的“化學反應”已經悄然而生了。
新人加入
用經理吳甘沙的話來說,編程技術實驗室的工作就是“讓軟件更懂硬件,讓硬件傾聽軟件。”軟件的話,在英特爾的硬件上面,能夠Run(運行)的更快,這就是所謂軟件更懂硬件;讓硬件傾聽軟件,就是指未來硬件的設計,必須能夠預測到軟件的發展,根據未來軟件的發展來設計CPU的架構。
為了使陳彪盡快了解工作內容,迅速融入到團隊中來,吳甘沙安排周鑫當他的“導師”。周鑫的任務是幫助他盡快熟悉當時研究項目的各個環節,熟悉英特爾特有的代碼。“英特爾是大海,你就是一滴水,一個人掉在里面,然后靠自己游泳爬上來,過程很自然,大家都是游泳高手。”剛來英特爾第一天,陳彪記住了“導師”的話。
嚴格來說,程序語言和硬件之間所有內容都是編程系統。在2005年前,PSL的重點是在Manage Run-time(管理運行時),包括當時比較流行的Java,Java Virtual Machine。陳彪是Java方面的行家,研究生階段的科研經歷讓他很快適應了PSL的工作節奏,也很快融入到研究員的團隊中來。
英特爾會為每一個新人舉辦歡迎會,等待陳彪的是一頓豪華的大餐。
“我們還是讓COO來點菜。”吳甘沙伸手沖郭鵬一指,“向你介紹一下,郭鵬不僅是編譯器方面的專家,還是我們的COO——Chef Ordering Officer(首席點菜官)。每次我們出去吃飯都是他點菜,他對食物方面非常有研究,他能保證我們每天吃的非常好。”郭鵬接過菜單,朝陳彪點了點頭,笑得十分友善。
科研的節奏
編程技術實驗室的成長可以追溯到2000年。成立之初,中國的工程師們基本上跟著美國的研究員做事。第二年,英特爾美國總部派了一個專家來中國領導這支團隊,對中國團隊進行知識、研究方法上的指導,并幫助中國和美國的研究團隊、產品部門進行更好的溝通。從2004年起,PSL開始獨立做一些研究工作,最先開始的是英特爾移動處理器上面的Java虛擬機技術。
陳彪在周鑫的幫助下上手很快,一個月的時間,他就完全掌握了實驗室的工作。當時,整個團隊正投入到一個稱為XORP的Java虛擬機的項目上,大家做的非常投入,XORP在Xscale這個手機芯片上的性能也得到了全球的認可。然而,就在陳彪加入PSL快一年的時候,英特爾決定退出手機芯片市場,重新專注于電腦芯片的研發。放棄第一個由本土開發的項目,研究員們有太多的不舍,跟了這個項目快一年的陳彪更感失落。
PSL的研究員不得不暫停對XORP的研究,去尋找更有價值的項目。大家開始大量閱讀近期相關領域的論文或者學術報告,不停的開展“頭腦風暴”,甚至常常舉行電話會議。那時候,PSL的研究員們目標出奇的一致,就是找到能適應未來多核構架的課題。在忙碌中,失落的情緒一掃而空。
做研究是長期的工作,新的成果誕生于原有的知識和經驗中。面對多核CPU的迅猛發展,PSL的研究重點逐步轉移到并行計算上來。他們發現,程序員用C++寫的程序太隨意了,可能會有很多的全局變量、數據競爭,多個并行執行的線程之間的數據競爭,線程調度不好的話,會造成死鎖。一個能簡化程序員工作的新項目ct應運而生。
為什么叫Ct?吳甘沙經理這樣解釋:“Ct就是‘C++for throughput’,我們還是用類似于C、C++的語言,但是能夠針對一些高吞吐量的應用進行編程。Ct能夠簡化并行編程,讓每一個程序員都可以做并行編程,而并行化和向量化由Ct搞定;第二,能夠提供ForwardScalability(前瞻的擴展性),就是你今天寫的程序,在未來的硬件上面也能夠跑起來。”
“目前,Ct項目在英特爾內部和公司外部都已經有非常高的知名度,而它80%~90%的研發工作是在這個團隊完成的。”談起這個項目,吳甘沙很是自豪。PSL再次迎來了科研的波峰。
逐步成長
在編程系統實驗室大步前進的同時,陳彪也逐步成長起來——從尾隨周鑫一遍又一遍溫習代碼的新人到面對任務可以獨當一面的程序員。然而,這種成長不僅僅來源于導師的幫助、知識的積累,還要歸功于英特爾為員工舉行的各類培訓。
技術無國界,這句話尤其體現在英特爾這樣有多個跨國研究中心的公司。Ct項目是一個跨國的合作項目,這要求每個研究員都有良好的英語技能,以便更好的和其他國家的同伴交流與合作。為幫助研究員突破語言障礙,ICRC會專門聘請英語培訓機構每半年集中舉辦一次英語培訓。“參加英語培訓不會占用我們的業余時間,一般是每周二、四下午工作時間來進行,這個培訓對我的幫助很大。”陳彪說。
最令陳彪難忘的還是他第一次全英文的Presentation(演示報告)。在Larrabee(與Ct項目并行的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中,PSL做出了一定成果,需要到美國英特爾總部的內部會議上報告,吳甘沙指定由陳彪來做。“為了做好這個presentation,我的manager(吳甘沙)給了我很大的幫助。他幫助我做準備,教了我很多presentation的技巧,幫助我糾正單詞發音不準的問題。”而這次演示的成功不僅讓PSL的研究成果得到認可,對陳彪個人更是莫大的鼓舞。
“批評了他兩年的英語和溝通能力,如今一下子如脫胎換骨一般,可見外表滿不在乎的他偷偷下了大力氣。”這是經理吳甘沙對他的評價,也是對他的認可,“他值得信賴,潛力無限,讓人充滿驚喜。”不知道陳彪自己聽到這樣的話,會怎么想。
英特爾大海中的這滴水,離他的彼岸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