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急劇擴張的華為需要一件厚實的現金流棉襖來度過這個未知的冬天為此正在改變對財務的理念。
八年一個輪回。2000年,華為榮登全國電子百強之首,在一片大好形勢中發出著名的冬天論;2008年,華為躋身全球五大通信設備商之列,再次敲響冬天的警鐘。
盡管有專家一再表示國內通信業受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影響很小,但作為一家全球擁有8萬員工、72%銷售額來自海外的大型跨國企業,華為注定要承擔更多的風險和挑戰。如何越冬,現金為王。2002年華為最低落的時候,任正非就明確說:“大家總說‘華為的冬天’,那棉襖是什么?就是現金流。”今天同理。那么華為的棉襖究竟有多厚?
10月初,華為終端公司出售計劃暫緩。原先入圍的美國私募股權公司貝恩資本和銀湖因“杠桿手段有限”而給出了低于預期的報價。據報道華為曾希望以20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終端業務超過半數的股份。盡管華為表示暫緩該筆交易不會影響現金流,但曾以6.9億元超低價參與中國電信CDMA網絡設備招標的華為,在眼下中國移動TD二期招標時卻給出了略高于平均水平的報價,這多少傳達了某種信息。加上覆蓋到1~2年新員工、具有“陽光普照”意味的內部配股傳聞,讓人們不由對其真實現金流情況產生猜測。
從華為2007年財報來看,公司資產負債率高達67%,凈財務費用則高達1.9億美元;2007年應收賬款高于收入增長,占公司總資產50%以上;截至2007年年底現金及等價投資17億美元,現金流占收入比下降12.9%。總體上現金流趨勢不容樂觀。按照通信業一般情況,下半年是回款集中時期,僅12月就可能高達全年回款的30%~40%。然而這樣一個收獲期卻遭遇金融危機,銀行保理操作風險加大,不能不令人對其現金狀況產生擔憂。
海外市場的急劇擴張或許是導致現金流緊張的主要原因。在2007年度160億美元的合同銷售額中,72%來自海外,在歐美實現了150%的增長。為了開拓市場,難免要接受條件較為苛刻的合同。不久前華為取得加拿大運營商Telus和Bell的UMTS/HSPA網絡合同,實現了北美市場的突破,雖未透露具體金額,但可想見其戰略價值仍大于實際價值。人民幣的持續升值也會對現金產生擠壓。而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的代表處、研究所和員工,都意味著高昂的水電差旅薪酬等日常經營性支出。難怪在10月的中國國際通信信息展覽會上,中興通訊TD事業部總經理羅忠生話中有話:“確實對很多廠家來說現金流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比較冒進的企業,比較激進的企業,比如說我采用非常低的價格,來拋銷我產品的企業。這一點我們還好,我們老板還是比較穩重、比較低調的。”盡管此時中興股價也在狂跌。
其實早在2002年,華為就認識到了海外擴張過程中財務安全的重要性。任正非曾強調:“在銷售方法和銷售模式上,要改變以前的粗放經營模式。我寧肯賣得低一些,一定要拿到現金。”華為成立了市場財經部專門負責貨款回收。近年將銷售與融資管理部作為一級部門,加大對客戶信用風險和外匯風險的管理。去年又成立了預算上億的大型財經變革項目IFS(IntegratedFinancial Service),在IBM顧問協助下進行財經流程優化。這些舉措都表明了一個依靠狼性打天下的快速成長企業正在進行一場深刻的變革,轉變思路,苦修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