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空間的不斷擴大,遼寧省沈陽市于洪區城鄉二元結構特征愈發明顯,近郊村二三產業發展迅速,而中遠郊村工業基礎薄弱、商業規模較小,農民收入仍來源于有限的耕地。新農村建設的資金從哪里來,從土地上分離出來的農民到哪里去?于洪區沙河子村依托自身區位優勢和多年實踐經驗,鼓勵遠郊村以土地入股方式獲取增量資金,在近郊村加大外拓發展力度,支持強村與弱村的兼并重組,成功開拓出一塊解決城鄉二元結構難題的試驗田。
于洪區40個近郊村的農民人均只有半畝地,無地的村屯有15個。其中沙河子村在村黨支部書記李德權的帶領下,到現在發展成擁有50多家企業,總資產20多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4萬元,比全市農民人均收入高2.8倍,但土地資源所剩無幾,發展空間越來越小。而53個中遠郊村人均耕地為3.4畝,以陸家村為代表,村民主要以種植玉米、水稻為生,一個壯勞力出一天工,還不如收破爛的一天賺得多。
2006年,在于洪區政府的支持與協調下,本著“優勢互補、利益共享、共同發展、實現雙贏”的原則,沙河子村與陸家村實現了強弱聯合,重新整合資源,規劃建設了沈陽陸家高新技術農業園區,沙河子村投資1億元,在陸家村新建了5個現代農事企業,創稅1 000萬元。不僅大幅度提高了原陸家村村民的收入和福利,加快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而且自身也獲得了緊缺的土地資源,保證了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
沙河子村與陸家村的強弱對接,在實現了沙河子村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更多的是給陸家村帶來了新的機遇。村落聯合后,陸家村撤銷了村委會,成立社區,實行城鎮化管理;陸家村男年滿55周歲、女年滿50周歲的村民辦理退休手續,退休金每月450~550元,同時享受沙河子村退休人員的同等福利待遇。被確認退休的村民所承包的土地,無償交由沙河子村管理。未到退休年齡、已安置和未被安置就業的村民,所承包的土地由沙河子村有償使用,每年每畝旱田補償350元、水田補550元。同意把宅基地交由沙河子村的村民,每戶每畝補償7萬元;沙河子村還根據實際情況,安排符合就業條件的村民就業,月收入不低于800元;對已在承包土地上投資建設的大棚、機電井等農業生產設施,根據不同情況給予相應的補償。負責為陸家村村民一次性或分批解決住房問題,按照人口、土地面積等條件確定住房面積,最長時間不超過簽訂協議后的兩年。陸家村村民現住宅及附屬建筑超過房產證核定標準的,屬于住房的每平方米補償280元,其他地上建筑每平方米補償100元。
通過村落聯合,使沙河子村在解決城鄉二元難題、探索新農村建設新路徑中走在了全區的最前面。
在其帶動下,幾年來,該區城鄉合作項目已有11個,建設了11個農業園區、養殖園區和深加工企業園區,投入資金3.5億元,既為遠郊村的發展注入了雄厚的資金動力,同時也解決了近郊失地農民和遠郊農民二次就業的難題。
截至目前,新沙河子村村民人均實現利稅1.7萬元;全體村民參加合作醫療,投入意外保險;村里孩子考上大學,村里發獎學金;村里的企業每年直接提供的就業崗位就有幾千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