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村位于長治市東郊,屬城郊結合地域,東鄰老頂山風景區,西伴城區桃園、長治學院,周邊有奧瑞特健身器材廠、黃河藝校、四三二八廠等,地理位置十分優越。然而,由于諸多歷史原因,金口村經濟發展長期相對滯后,村中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功能很不完善,在長治市郊區一直以“臟、亂、差”出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污水橫流、道路泥濘”是其真實寫照。
2006年3月,崔安全被村民推選為村委主任。他和新上任的村兩委班子下定決心全面整治村容村貌。在鎮黨委、鎮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村兩委班子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東風,團結一致,集思廣益,奮力齊上,艱苦拼搏,金口村猶如蝴蝶破繭,在短短一年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潔凈的水泥路鑲嵌在村莊田野,四季常青的綠地點綴在房前屋后,村民們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蔚然成風……
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面對群眾反映強烈的行路難、吃水難、垃圾遍地、路燈不亮等問題,金口村新上任的領導班子積極籌措資金,帶領群眾闖過了各種難關,奮戰100天,修建了村內和出村5條水泥路,面積10 200平方米,并且鋪設了下水管道3 000米,鋪設自來水管道900米,安裝路燈30盞。同時大搞環境衛生工作,進一步完善工程配套設備,逐步把村子建設成了具有城郊特色、煥然一新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精神文明綻放紅花
“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愚”。為讓村民有一個文明、健康的活動場所,村委在修路的同時,克服重重困難,先后投資30余萬元,改建了村委辦公大樓,投資2萬余元修建了老干部活動中心。村委會還本著“自愿參加”的原則,組織村里婦女成立了“女子威風鑼鼓隊”,豐富了村民農閑時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村里的文化氛圍。
扶危濟困溫暖人心
2006年,金口村80%的農戶入了“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有一部分人已經得到了政府的補償款,開始受益。新上任的班子還對村里學校的危房進行了改造。面對只有6萬元的財政撥款,村委主任崔安全跑腫了雙腳,頂著巨大的壓力,帶領村兩委班子排除一切困難,建成了新的教學樓和幼兒園,并且村里承擔了村里孩子讀高中以前的全部費用,減輕了村民的負擔,解決了適齡兒童上學難的問題。同時,村里60歲以上的老年人、傷殘人員過節時都可以領到村委發放的白面和食油,真正實現了“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乘勢而上再鑄輝煌
2007年以來,金口村村委領導班子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結合本村的實際情況,乘勢而上,鑄造新的輝煌。
家種梧桐,自引鳳凰。依托金口村有利的自然環境,結合二龍山老年公寓,村委主任崔安全多次南下考察引資項目,決心開發鳳凰山,合理利用自身的環境優勢。在2006年,村委已經修建了通往鳳凰山的水泥路,準備在路兩邊建成綠化區,同時打一眼深井,解決引資上項缺水的問題。開發山地30余畝,在山坡上修建園林式別墅、度假村,集自然環境、鄉土文化、娛樂、休閑為一體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規劃先行,分步實施。金口村新任班子堅持科學發展觀,結合自己城郊結合的優勢,在與城區桃源相鄰的東側占地20畝,開發金口村新農村建設示范小區,一改過去零散批占宅基地,村里建筑不規范的局面,形成居住集中、配套集中的新型住宅區。
整頓環境,再煥新顏。金口村兩委深入持久地開展魅力長治、魅力家園教育,鞏固“三化”,對于私搭亂建、違法占地的建筑一律清理。做到生活居住和養殖區分離,家居環境舒適化、飲水集中化、廁所衛生化。
因地制宜,主推特色。他們加快農村產業化、工業新型化步伐,從市場經濟出發,改變農民舊的思想觀念,不再一提種植就想到玉米,而是引導農民搞菜籃子工程,搞修建、安裝配套工程,扶持養殖業和種植業,壯大全村的集體經濟,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產業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