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如火如荼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偉大工程中,我們的基層黨組織和村委會肩負著黨和人民的重托,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始終奮戰在第一線。他們緊抓機遇,克服困難,集思廣益,開拓進取,做出了重大貢獻,展現了奪目風采,他們不愧為新農村建設的帶頭人。請看本刊臨汾記者站采寫的一組報道。
在臨汾市浮山縣東張鄉蛟頭河村采訪新農村建設,大人、小孩都會把你領到他們的休閑娛樂廣場,向你講述一件村干部犧牲個人利益,拆除個人住房,惠及全村人的故事,贊揚他們的書記、主任,是“金不換”的好領導。
蛟頭河村647人,165戶,是個以種糧為主的傳統型農業村,2006年被臨汾市政府列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建設開始后,修建娛樂廣場成為全村關注的事兒。村西臨大路,村西村北都有建廣場的場地,可是村民們不滿意,一則地方偏僻,“有粉沒擦在臉上”,二是建在村西,東邊的人嫌遠,建在村北,南邊的人要多跑路。干部們也覺得離村委會太遠管理不方便。很長時間,事情拍不下板。
正當大家猶豫,不知怎么搞才好的時候,縣上市上的領導聽說了蛟頭村建廣場的事兒。黃翠蓮副市長兩次來村里都問及此事,叮囑村支書李學武、村主任王加慶,事情要盡早定下來,群眾關心的事就是大事。
上級一關心,李學武和王加慶更坐不住了,他們在村里轉了好幾圈,最后把眼光盯在了自己的老宅上。這里既是村中心,又靠村委會,是個理想的地方。
騰出這個地方,按規劃設計要求,要拆除4家的住房和院落。一處是村支書老母親的,一處是村主任的,還有兩處普通群眾的。
拿定主意后,他們分頭去做工作。可是別家工作還沒做,自己家里先有了反對的聲音。村主任的家人認為,這是勞民傷財,離開村中心到村邊兒上去擇地重建,瞎折騰一年,帶來幾輩子不方便,劃不來,不贊成。說來說去,老實的王加慶犟脾氣上來,發了火,耍開了家長的作風,才算“統一”了全家思想。
最傷腦筋的是李學武支書。老母親在老屋生活了幾十年,有了感情,一句話就把兒子的面子駁了回去:“你這個書記越當越沒出息,給大家選不下個地方,倒來打我的主意。窯洞雖老,這是祖上留下的家業呀,舍命舍錢,不能舍祖業。”老人家認準的是傳統的老理兒。
李學武不敢頂嘴,也很無奈,腦子里轉了幾個彎,就跑到縣上去請“菩薩”,搬李凡副縣長來做工作。李凡副縣長一聽“撲哧”一笑:“行,我幫你這個忙。”于是一連兩次來拜見老太太。老太太嘴上說得硬,心里疼兒子,又有李副縣長的大面子,再說這也是與人方便、積德行善的好事兒,也就答應下來。
于是,今年6月就有了這個“蛟頭河休閑娛樂廣場”。李學武就是搞建筑的出身,王加慶也是個領工的大工匠,但為了保證質量,也為了避嫌,他們將工程一律向社會公開招標,貨比三家,陽光下作業,財務公開。建成后廣場那個美,當然就不用說了,投資了65萬元哩!
隨著廣場的建設,村里的其他綠化、硬化、亮化、文化信息室、小學校等新農村建設的工程也一 一展開、落實、完工。蛟頭河村的鄉親們進入到了歷史上最和諧、最美滿、最幸福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