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中共翼城縣委授予棄里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主任一塊獎牌,上面寫著;“農(nóng)村功臣村委主任”。這是翼城縣委第一次命名功臣村委主任,全縣只有6名。
棄里村的新農(nóng)村建設(shè)并沒有走到翼城縣前列,為什么要給予李公選這樣高的榮譽?答案是李公選和他的一班人帶領(lǐng)村民修了一條路,栽了3萬核桃樹。
祖祖輩輩一條傷心路
天公不作美,造物時將棄里村拋棄在離縣城17.5千米外的一個窮山溝里。一面臨山,三面臨溝,大山擋住去路,深溝隔斷來路,棄里人像生活在孤島上。出入村的那條最淺的溝,深100米,寬500米。無論出入,先下深溝,再爬陡坡。溝深處,搖搖晃晃的小橋連通里外,人過時心驚慌,驢過時腿打顫。外人來棄里,要繞十八彎,累出一身汗。村里人外出,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腿泥,翻過溝先要到那邊村里熟人家洗臉換衣再前行。這條路給棄里人帶來的是諸多的不便和太多的痛苦回憶。有一個青年軍人,結(jié)婚前一天,興沖沖騎著摩托車來棄里岳父家,一個不慎,沖下溝底,喜事辦成了喪事。還有一位姑娘,來棄里村玩耍,返家途中,命喪溝底……
這是一條傷心路。改革開放30年,外面的世界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可是棄里人卻被一條路擋住了腳步,他們在夢里都想,什么時候才能有一條寬展展的路?
拼死拼活一條路
2002年,李公選第2次當選村委主任。他心里清楚,大家高票推選他,是因為他過去曾為村里辦過幾件小小的實事。他痛下決心,當一天主任就要為群眾辦一天實事。
他要在自己手里實現(xiàn)棄里人祖祖輩輩的夢想。修路最大的工程是挖土填溝,抬高路基。李公選個人貸款16萬元,又拿出多年的積蓄,購來推土機、翻斗車、三輪車。村委會一班人看支書拼了命,都披掛上陣,村民們也紛紛跟了上來。
李公選和村干部們在溝邊搭建起簡單的窩棚,自己白天守在工地,夜里住在工地,連續(xù)一個多月,衣服也未曾脫過,累了和衣打個盹。在村民們眼中,他像個鐵人,永遠是那般的精神抖擻。只有李公選明白自己是怎樣頂下來的。他患有嚴重的胃病,疼起來滿身出虛汗,就躲在窩棚,悄悄吞下幾顆鎮(zhèn)痛片……
寒來暑往,5個春秋,李公選帶領(lǐng)他的村民從無間斷,用勤勞和汗水,將兩邊高崖削下去20多米,將墊溝高達40余米,動用土石方40多萬立方米。采訪中,我們認真地觀看了那條路,2 500米長,8米寬,已經(jīng)鋪上了堅實的水泥路面。面對兩邊切下來的高高崖墻,不能不使人欽佩李公選拼命頑強的精神。可是李公選卻露出一絲淡淡苦笑:“出力流汗對我們棄里人并不算什么,最難的是籌錢啊。先后投資500多萬元,為找錢,托關(guān)系、找門路,跑縣上、去臨汾、上太原,說好話,看臉色,心里那個難才是真難哩。”看來李公選的難絕不是一支小小的筆能寫得清、道得明的。
棄里人驕傲的“棄里核桃”
棄里村有種植核桃的傳統(tǒng)。可惜樹種老化,結(jié)出的果皮厚肉薄。一邊修路,李公選一邊謀劃著全村人經(jīng)濟收入的百年大計。他請來省農(nóng)科院的專家,對老樹進行“高接換幼”。嫁接后的核桃,個大皮薄肉厚,營養(yǎng)豐富味道好。李公選組織大家,每年栽植核桃300畝。目前,棄里的核桃已經(jīng)有2 500畝,全村人均2畝核桃,1畝良田。3年前嫁接的核桃,已進入盛果期,棄里核桃也賣出了名氣,賣出了品牌,由每千克4元、10元、20元,今年直接賣到30元。這一項,全村每年增加收入100萬元。
我們見到李公選時,棄里溝里的烈日風霜,將一條一米七五的北方漢子雕琢得又黑又瘦,全沒有現(xiàn)代村委主任的風采。我們開玩笑地問他:“6年拼死拼活,換來的只是一塊小小的獎牌,不頂飯吃,不頂錢花,值么?”李公選很認真:“這說明組織沒忘了咱,肯定了咱。”
他說,明年的目標是投資50萬元,在溝里打一眼深井,井深100米,揚高110米,爬坡輸送800米,徹底解決全村人吃水問題;還要繼續(xù)發(fā)展核桃,辦一個核桃合作社,實行企業(yè)化管理,生產(chǎn)有機產(chǎn)品,把產(chǎn)品賣到國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