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有些歲月無法揮之而去的痕跡,多年以后,當人們再度回憶時,才會有更深刻的感觸。1914年的日德戰爭,使德華大學在經歷了5年曇花一現的輝煌后,不得不匆匆收場?;蛟S在當時人們更多的是惋惜,惋惜這所國門之內中西合辦的第一個“洋學堂”就此夭折。畢竟一所大學的建立對于一個城市而言,其作用是無法估量的,所以德華的消失是青島高等教育史上永遠的遺憾。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有關“后德華時代”的史料走進我們的視野,我們不得不說德華已然消失,但德華大學的血脈卻一直在延續,日德戰爭后被轉校至遠在上海的“同濟德文醫工學堂”(即后來同濟大學的前身)的師生們使之得以薪盡火傳,這種看似無奈的教育資源的整合不僅為德華大學保留了珍貴的血脈,也促成了同濟大學在更高起點上發展和完善自己。德華大學和同濟大學的此消彼長對兩個城市的影響至巨且深。2007年同濟大學迎來了它的百年華誕,如果德華大學未曾消失,明年也將建校百年。逝者已矣,風物可追,法國梧桐下的德華校舍,依然海邊佇立,雖物似人非,唯記憶難改。
1906年,德國人在青島的總督府曾在送往柏林的年度報告中提交了一份“華人學校的計劃”。100多年后,當我們再度審視這份計劃,我們說它的出現不僅因為德國當時正處于對外政策的“尋途之年”,即它急于尋求一種不再刀兵相見的方式,期望更多地通過在科學文化上的滲透來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同時,“計劃”的出現也與1905年清政府下令“廢八股、興新學”的教育政策有關。雖然清政府當時更多地認為“教育實為國家應盡義務,非外人所能代謀”,但當時并不禁止外國人在中國興辦學堂,也鼓勵有條件的中國人放洋留學。這場我們今天看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教育改革無疑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德華與同濟等大學的建立,使國人有機會可以不出國門而受到同留學海外一樣的教育。
和同濟大學相比,德華大學的籌建無疑是歷久而細致的。1907年10月1日上?!暗挛尼t學堂”(1912年改名“同濟德文醫工學堂”)舉行開學典禮,而此時德華大學的各種準備工作仍在有條不紊地開展。有一個細節我們今天看來或許會覺得有趣而苦澀,就在“德文醫學堂”開學典禮后的第三天,即1907年10月4日,德國海軍部國務秘書梯爾匹茨在其所提出的青島創辦德國高等教育機構的計劃及經費預算中曾建議:
“把現在用于在上海的醫科學校的資金和人力用于加強新的工作,因為在青島的事務和人員方面的情況不僅比上海更有利,而且主要是該地的德方的工作要比在后者地方的國際殖民地中表現得更明確”。
歷史老人總是喜歡和人們開玩笑,建議中的“上海的醫科學?!敝傅恼恰暗挛尼t學堂”。我們很難想象,如果當時真的把用于“德文醫學堂”的資金和人力用于加強德華大學的工作,當德華大學被日德戰爭的炮火吞噬時,其師生將棲身何處?
從1904年衛禮賢提出應在青島建立一所高等學校,用以解決他所創辦的青島禮賢書院的首屆畢業生的高等教育,到1909年9月“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堂”(清政府的叫法),即德華大學開學,其醞釀與籌建的時間同其存在的時間幾乎等長,這也注定了德華大學辦學起點之高。以現有的資料,我們可以看到該校的物質條件,無論校址、建筑、設備及經費都是高水準的。而其師資力量,與同時期的其它學堂相比,可謂陣容強大。德方的教師最初是從總督府的官員中選調來兼職,其中包括地政局局長、工程局局長、林務局局長、總督府顧問、翻譯官以及工程師、制藥師等。從建校第二年起,從德國國內應聘來青島的各學科專家來了很多,他們都受過著名專家培養、熟悉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現代的研究方法。1913年,該校共有德籍教師26人,其中工科博士2人、碩士7人、師范專業5人。中方教授經學、文學、人倫道德、輿地、歷史等學科的教員都由山東管理學務衙門選聘,即便是總督府推薦的教師也必須經考核合格后才能被錄用,這些人都是科舉出身,從翰林、進士到舉人、貢生。1913年,該校正任中國教師6人。
1909年10月25日,德華大學舉行開學典禮。其建立使得德國在中國的“模范殖民地”——青島的統治從此有了文化政治維度。正如當年的官方報告所指出的,其開辦是“本殖民地最有意義的事件,隨著這所學校的開辦,德國在遠東發揮文化作用的一個新階段就開始了”。通過《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堂章程》,我們可以比較清楚地了解德華大學的基本情況。該校在結構上分兩大部分:一個統一而完整的初級部和一個建立在初級部以上的高級部。初級部相當于實驗學校,傳授一般基礎知識,特別是德語知識,自然科學、數學、歷史和地理也是主要科目。高級部相當于高等學校,傳授較高級的專門知識,深化德語知識,分設4個科,即:法政科、工科、醫科、農林科。德華大學的課程設置上有很多值得后人稱道的地方,它更注重的是應用技術而很少涉及與意識形態有關的內容,所以它并不象齊魯大學等教會大學那樣開設宗教課,而是突出法政和工科。德華大學希望學生能在學校得到全面的塑造,為此做了很多努力。德華大學的體育課設置很現代,課時占了相當大的比重,《青島最新消息報》曾極力贊揚學生的體育成績。與禮儀制度相對應,德華大學所有節假日(如孔子紀念日)慶典都在學校禮堂公開舉行,屆時,學生們都要穿戴預定的節日服裝。

德華創辦不久便贏得了良好的聲譽,慕名前來求學的人與日俱增。學子們視入德華大學如到德國留學,那些想出國留學而財力不殆的人從四面八方爭相入學。當時要求生源要很優秀,所以不僅只在租借地和山東挑選,而是全國范圍。到1912年已有15個省份的340名學生在此就讀。根據南京二史館記載,當時曾有云南省政府專門給予贊助,選派云南的學生前來就讀。德華大學雖然存在時間不長,但到1914年閉校前,其培養的學生已遍布法政、工商、港口、鐵路、醫院、農林等領域,可惜的是,由于建校時間太短,從這所學校畢業的學生總共只有大約30名。
現在看來,留下來的資料中似乎更多的是對這個創建于清末洋學堂的贊同之聲。姑且不說1910年曾任駐德公使,時任山東巡撫的孫寶琦到該校訪問時的言論。1912年,剛剛取得辛亥革命勝利的孫中山先生訪問該校時所發表的演說或許更有說服力。孫中山的演講主要有兩個內容,一個是希望德華大學的學生能夠認真、安心、完整的接受這樣一種模式上的教育成果,一個是肯定了德國對青島的建設,并把德國的建設作為整個共和國的建設規劃中一個可嘗試、可實驗、可效仿的形式??梢姷氯A大學給孫中山留下印象之深刻。
然而,決定一個學校去留或說存亡的因素不僅取決于其自身的經營,有時外界的打擊往往是致命的。中國近現代史上不乏被戰爭打擊和破壞的高等學校,只是后人更津津樂道于那些歷經硝煙、歷經輾轉流離仍頑強存活的、延續至今的高校。相比之下,德華顯然消逝得太快了!現在看來,如果德華大學當初能在青辦得長久,其效益和作用的顯著與深廣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們不得不猜想,如果沒有同濟的接納,德華是否也會以其他方式延續自己的生命?因為當我們再次翻看當年德華學子的照片時,我們會深深感受出他們那種強烈的求知欲望,而這種精神是戰爭無法摧毀掉的。我們也不得不去猜想,如果沒有同濟,德華是否也會最終輾轉回到青島,成就一段青島教育史上的佳話?我們也就不必僅僅只能將當年德華大學的醫科臨床教學與實習基地(即青島總督府醫院,現為青醫附院)追溯為青島大學的辦學淵源之一。
德國在青島的統治結束了,德華大學所擔負的文化使命似乎也該宣布告終。1908年,清政府曾與德國就創辦德華大學在辦學地點、組織形式和學校地位等問題上進行了長時間的磋商。或許當時誰都不會想到,這個雙方都自認做了很大讓步才建立的學校竟會如此短命。覆巢之下,豈有完卵??v觀中國近百年來的教育,我們說無論是德華的消失,還是其他更多大學的命運多舛,歸根結底是緣于國弱民窮。那么,當一個個歷史悠久的高校以不斷完善的風貌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時、當成千上萬的莘莘學子不斷展現出他們喜人的成績時,或許我們對德華的追憶也該無憾了。因為可以想見,曾經的德華人看到如今的國家和教育現狀時的欣慰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