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計劃·第19-24月
積木是寶寶的最愛,也是玩具中永恒的經典。
一個成長方案
哪個寶寶的玩具箱里沒幾塊積木?哪個寶寶沒用積木搭過房子?在寶寶眼里,積木是他的最愛,那在媽媽眼里呢,積木也同樣是永恒的經典。
場景一
豆丁1周歲的時候,媽媽給他買了一個大型塑料積木,每個積木都有半個豆丁那么大。剛會走路的小豆丁每次都要使出吃奶的力氣泉搬運一塊大積木,但每天都玩得不亦樂平!
1-2歲的寶寶正是發展粗動作和大動作的關鍵時期,在對大型積木的搬運、拆除以及重建過程中,運用了全身各個器官,比如先彎腰,用手搬起積木,再將積木挪到應該放置的地方……這些動作無形中鍛煉了寶寶的大肌肉運動能力。
場景二
豆丁19個月的時候,媽媽給他新添了一套樂高積木,積木塊相對要小一些。一開始,豆丁總是摁來插去,不能很順利地安插積木,不過,也就一個星期左右,這些小積木塊在小豆丁手上變得游刃有余起來了。小家伙還要跟他爸爸比堆高呢!
寶寶得到了——提高手眼協調能力
如果說大型積木鍛煉了寶寶的大動作能力,那么小積木則剛好彌補了小動作能力的欠缺。寶寶對小積木的抓、握、捏、擺等動作,鍛煉了寶寶的精細動作的發展,同時也鍛煉了他的手眼協調能力。
場景三
為重拾童年回憶,媽媽也樂得陪豆丁一起搭積木。每列這個時候,豆丁就是媽媽的小助手。“要一塊紅色的方塊”,“要兩塊黃色的長方形”……哈哈,一個積木小人成型了,這可是親子之作哦!當然,小豆丁一個人最愛玩的還是那套廚房積木,那可是現實廚房的縮小版。小豆丁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來搭建廚房、擺放餐桌,然后有模有樣地拿著刀切菜、做飯,還自言自語地嘮叨:“飯燒好了,寶寶快吃……”
寶寶得到了——發展認知能力
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皮亞杰認為,智慧的根源來自于幼兒期的感覺和運動的發展,兩歲以內的寶寶處于感覺運動階段,而積木則是寶寶發展認知的最好形式之一:玩積木的時候,他通過觸覺來感知積木的形狀,用視覺來感知積木的顏色,用聽覺來感知敲擊積木的聲音,用簡單的構建來重現生活中的場景……不知不覺的游戲豐富了寶寶認識。
“媽媽,小橋怎么搭呀?”豆丁拿著手里積木發愁了。媽媽告訴他:“小橋是什么樣子的?有一根長長的木板當橋面,兩根粗粗的木板加在橋面下,把小橋撐起來。”在媽媽的引導下,豆丁挑了兩個欠小一樣的正方形,平行擺放,然后又找了一個長方形積木架在正方形上面。看著一座小橋在自己手里誕生,豆丁得意極了。
寶寶得到了——提升空間只能
積木的構建性最能夠提升寶寶的空間智能。一塊塊單獨的、形狀各異的積木,經過不同的組合與搭配,就能夠形成一個個不同的造型,這對寶寶的空間智能和邏輯思維能力是一種提升。
1個小認知
“填鴨式”教育和“啟發式”教育在寶寶身上所產生的效果完全不同。“填鴨式”教育下的孩子就如同一只布袋,沒有伸縮性,老師在里面放下什么他就是什么,他不能獨立,無法明辨是非。但“啟發式”教育卻可以教導寶寶如何思考、如何面對問題并解決問題,更可以激發潛能,發揮寶寶的特長。所以,“啟發式”教育應該及早展開。
1首兒歌
找呀找呀找朋友,
找到一個好朋友,
敬個禮,握握手,
我們都是好朋友。
1個小測試
葡萄糖酸鈣和葡萄糖酸鋅是否可以同時吃?
A 可以
B 不可以
答案:(B)
1個玩具
智高推土機模型車 價格:269元
造型可愛的模型車,模擬聲音惟妙惟肖,寶寶可以牽引推動小車行進,各部件可活動玩耍,兩款車的配件可互換共用。
一本書
英國著名插畫家艾力克·希爾(Eric Hill)的小玻系列翻翻書,25年來已譯成65種語言,風行世界,被奉為嬰幼兒圖畫書的經典。小玻系列以一只名為小玻的天真無邪的頑皮小狗為主角,根據幼兒生活選取主題,演出溫馨可愛的家庭生活和精彩有趣的故事,讓幼兒在興奮、愉悅、輕松中進發靈性,發現事實,熟悉生活,快樂成長。
1個游戲
小兔跳——媽媽和寶寶將兩手放在頭兩側,模仿兔子耳朵,然后雙腳并攏一步一步向前跳。可以比賽一下,誰跳得快,跳得穩。這個游戲能夠訓練寶寶上下肢動作及身體的協調性。
1個本領
涂鴉——給寶寶一張白紙和若干彩色畫筆,讓寶寶在白紙上隨意涂畫。也許寶寶只是無意識地畫線條,畫出來的東西也雜亂無章,但是寶寶能由此學會如何運用手指,學會控制手指力量,并且能夠學會手眼協調,發展精細動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