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極參與世界政治、經濟事物的中國已經為自己樹立起強大而友善的國際新形象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眾多舉世矚目的成就,其中之一就是其外交政策的巨大變化。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中國已經成功地登上世界舞臺,塑造了較為正面的形象,并且在拉丁美洲、中東這些中國原來并不熟悉的地區建立起利益和外交關系,與世界上的主要政治力量——美國、俄羅斯和歐盟也都建立并保持了良好的外交關系,同時改變了在亞洲區域的外交政策。
而仿佛就在不久前,中國在世界政治舞臺上的行事還顯得遲疑不決。當時中國的外交政策十分簡單,而且很少外派大使。中國代表也很少在國際會議和組織中發言,即便發言,內容也是在國內就經過深思熟慮準備好的。那時的中國政府從未在國內外向外國媒體舉行過任何新聞發布會,而在聯合國表決中,中國通常會選擇棄權(尤其是在敏感問題上)。簡單地說,中國政府當年的外交是溫吞而不自信的、重內而輕外的、狹隘而被動的、多辭令而少行動的。
近年來,中國政府已經重新定位外交政策,更多地參與世界的政治經濟事務。下面就是眾多事例中的一些。
過去,中美關系曾因眾多問題上的分歧而矛盾重重——臺灣問題就是其中之一。而現在,雖然兩國關系仍面對諸多困難,總的來說已回歸常態,并保持了較高程度的合作。這一局面將持續到下一屆美國總統任期。
中國與歐盟的關系也發展迅速。目前歐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對象,而中國也在歐盟貿易對象中位居第二。中歐關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歐洲每年接待120萬中國游客和17萬中國大學留學生就是例證之一。雖然2007年以來,中歐關系,尤其是歐方對華政策出現了一些倒退現象,但我們不應忽視自1996年以來中歐關系的主流趨勢,雙方的發展前景仍然光明。
在東亞,中國也正在改善其與臺灣地區和日本的關系。海峽兩岸關系和中日關系的重要性是不能被低估的。如果兩岸關系和中日關系(后者更甚)不穩定,東亞地區就無法穩定——過去一段時期,該地區就因為這一原因而摩擦不斷。隨著兩岸關系和中日關系不斷取得新的進展,東亞地區的國際關系本質上正在朝更好的方向發展。
由于歷史原因,亞洲的很多國家都把中國視為領土擴張主義者,因為過去中國曾因邊界問題與印度、俄羅斯和越南等國發生糾紛。但現在中國已經解決了中印邊界外的所有邊界問題,并與東南亞國家和日本分別就南海和東海問題達成了協議。
十幾年前,中國還被許多鄰國視為地區霸權國家,近年來這種看法雖未完全消失,但已經淡化。事實上,中國已與很多亞洲國家簽訂了友好合作條約,積極參與了上海合作組織的建立,成功地將自身建設成東南亞地區經濟增長和相互依賴的關鍵點。更加重要的是中國設法改善了與其鄰國的雙邊關系,包括那些曾經處于對立面的國家。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始終游離于多邊主義框架以外。直到1990年代末,中國仍未加入東亞的地區多邊組織。如今,中國已成功地融入并深植于由亞洲各國及非政府機構組成的多層體系結構中了。而且,中國政府在這些組織中被視為一股積極且富有建設性的合作力量。
中國曾反對美國與東亞五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泰國和菲律賓保持雙邊聯盟關系。1997至1998年間,中國政府的態度最為嚴厲——她將這些聯盟視為冷戰時期的遺留產物,并呼吁在世界范圍內廢除這些雙邊聯盟。而今天,中國對美國參與亞洲事務表示歡迎,并感謝其在維護亞洲地區安全和穩定方面做出的努力。
過去,當亞洲地區發生區域性安全、政治問題(即中國學者所說的熱點問題)或自然災害(如2006的海嘯)時,中國的立場總是顯得有些安靜和冷漠。但現在,中國的參與感更強、積極性更高。1980年代,北京曾在解決柬埔寨沖突中發揮重要作用,但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當屬中國目前在六方會談中北朝鮮核武器問題上所發揮的關鍵性調解作用。同時中國政府向東帝汶派出維和部隊,以支持聯合國維和行動。當自然災害襲來,中國也時刻準備向受災國家提供物質及財政援助。
東帝汶維和行動并不是中國參與的唯一維和任務,中國政府現已向全球近20個國家派遣了近2000名維和人員,比其他任何聯合國安理會成員國派出的人都多。一半的維和部隊人員分布在黎巴嫩,但非洲、拉丁美洲和中東也都有中國的軍事和輔助人員。
以上事例是中國對聯合國所作承諾的切實表現。在當今世界的主要國家中,中國可能是最擁護聯合國的。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上表現得非常積極,尤其是在推動對重大敏感問題取得一致意見方面。王光亞大使在其任期內做出了很大貢獻,中國在投票過程中也不再是“搭便車”者。
軍事方面,中國以積極態度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首先,中國更主動地參與海上搜救和陸上反恐演習,而在2004年以前,中國仍拒絕與其他國家共同參與多邊或雙邊軍事演習。雖然中國人民解放軍要在軍事方面達到國際標準還需很多努力,但這畢竟是一個好的開始。在軍事透明方面情況類似。國防白皮書的發布使中國軍事情況更透明,但信息披露量還遠遠落后于世界標準,特別是亞洲地區的標準。中國人民解放軍也逐步增加了與世界其他國家的軍事交流,包括允許位于北京的國防大學培訓外國軍官。
最后,不能不提到的就是中國在亞洲地區顯著的經濟地位。目前中國外貿總額的一半左右是與亞洲國家實現的。雖然日本仍位居亞洲經濟體的第一位,中國已成為亞洲地區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和地區產業鏈中心點。
總之,自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宣布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已經取得巨大進步。中國已經改變了她在世界其他國家心中的形象,成為現有國際秩序的支持者和貢獻者。僅憑這一點,就已經向眾多關注1949年以來中國外交的觀察家證明了中國外交的深刻變化。
(作者為美國喬清華盛頓大學政治科學與國際事務學院教授、“對華政策項目”主任,同時在布魯金斯學院任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