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秉信看清重大商業趨勢是在中國冒險的前提,既而開足馬力成為10億美元先生
“你隨便說個城市或省份,我在1993年的頭九個月肯定去過?!?0歲的波蘭裔美國人杰克·潘考夫斯基(Jack Perkowski)常常引以為傲地講述那段在中國進行市場調研的時光。當時,他有個宏偉的構想,在這片充滿投資潛力的土地上建立一家汽車零配件制造商。
這個想法之所以宏偉,是因為首先杰克對中國一無所知;其次,這個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家在汽車業毫無經驗。
不過,杰克卻對中國社會有一種近乎直覺的領悟力。那年,他遍訪40座城市的100家工廠,同時嘗遍各地美食,“我吃遍了各種動物的各種部位,需要著重強調的是,每一種我都吃過?!苯芸苏f。他從不像其他西方人那樣在動筷子前詢問菜肴的原料,因為他知道,和中國人舉杯暢飲是重要的非正式談判步驟,以及搭建信任關系的起點,表明一個外國人樂意接受中國,連同中國附帶的種種條件。憑借這種能力,這個至今仍不會說中文的猶太人很早便洞察到中國的地方政府在商業運作上的重要性。
于是,以自己最熟悉的融資與收購策略,杰克在1994年公司成立后三年間在中國各地進行大規模收購。如今,亞新科工業技術有限公司已擁有17家制造企業和52家銷售辦公室,在美國、英國和日本分設銷售分公司,并以5億多美元的年銷售額成為中國汽車業的重要角色。
不過,至此,杰克的理想才完成了一半,在他今年5月出版的中文版自傳《與龍共舞》的封面上,赫然寫著:“我正在中國打造10億美元銷售額的公司”。事實上,杰克是中國通群落里最為特別的一個,他不是任何大公司的新興市場勘探者,而是在認清重大商業趨勢的基礎上開創全新事業的創業家。幾乎是在復制祖輩1900年的“美國夢”,中國掀起的渴望令他心潮澎湃。
昔日重現
和其他初次探訪中國的西方人不同,畢業于耶魯大學、并獲得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的杰克·潘考夫斯基從不以獵奇的眼光來看待中國,他的觀點是,一切似曾相識。例如,杰克認為,1990年代的深圳很像1970年代的休斯敦,年輕,現代化高樓拔地而起,而中國今天的資本市場更像1970年代的美國市場,經過復雜性、多樣性和市場深度的增加等諸多變化,后者逐步被拓展。
總之,美國商業史是中國未來發展的一個參照。基于這個認知邏輯,杰克·潘考夫斯基作出了理智的投資決策,在幅員遼闊的中國,沒有足夠的公路和汽車,人和物資就無法對接。毫無疑問,中國的交通基礎設施一經完善,就會和美國一樣,誕生一個規模巨大、充滿活力的汽車制造產業。“這就是我們的機會?!苯芸藢Α董h球企業家》回憶說。
不過,之所以選擇零配件制造這個頗具專業性的細分行業,杰克還是得到了一個重要的外來提示。
1992年《歐洲貨幣》雜志在中國的一次會議上,來自大眾汽車公司的高管斯蒂芬·麥斯曼闡述了中國市場之于這家汽車巨頭的重要性。當時,大眾在中國的兩家合資公司投資已超過3.5億美元。
“你們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什么?”有人問道。在1990年代初,中國的大街仍是自行車的舞臺,這增加了人們的疑慮。但麥斯曼的回答令在座的聽眾吃驚:“我們最大的問題是充足、高品質的零部件供應?!?/p>
作為聽眾之一,杰克·潘考夫斯基受到了最強烈的震撼,他想起自己在投行工作時拜訪的汽車零配件公司。時值1970年代末,美國經濟蕭條,但這些公司在1950、60年代的財報依然賞心悅目。那時恰逢美國汽車業的黃金時代,二戰后的人們以大肆消費來重建正常生活。就是說,只要和底特律三巨頭的采購員打上幾場高爾夫,零配件公司的工廠便可以滿負荷運轉。
杰克由此判斷,類似的情景必然會在未來的中國上演。
在和很多國際整車制造商的交談后,杰克確認了這個判斷:和全球汽車廠商對中國日益增高的熱情相比,符合國際化標準的汽車零配件供應嚴重滯后。
盡管遭到普遍質疑,但這個預言在兩年后便得到了印證。1994年,中國制定新的汽車產業政策,將其確定為國家支柱產業之一,為顯示政府的決心,零配件業并未明確限制外資股比。對杰克來說,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在日后的收購中,亞新科對控股權的強烈要求對該公司掌握主動權至關重要。這一要求曾是最大的絆腳石,但當所有合資公司都在中外控制權上糾纏不休時,亞新科卻已在成立初期杜絕了這一隱患。
很大程度上,是杰克對中國汽車市場及政策的洞察力使亞新科在合適的時間選擇了恰當的投資行業。不過,深入來看,這個身材高大、健壯的中國通始終對這個東方古國抱有一種客觀與練達的思考維度。
盡管在來到中國之前杰克聽到了很多說法,但他拒絕任何先入為主的知識。他一點不擔心自己搞不懂中國的文化和歷史,而是坦誠地將自己的所見所聞,納入到以往的認知系統與知識背景中來審視,并據此來作出決策。這樣一來,杰克就避免了那種困境:糾結于中國獨特的復雜性,無法自拔。對于不斷變化的中國,杰克這種“清零”般的方法使他能夠始終保持對中國的清醒認識。
當然,杰克并非從未碰壁。在1996年到1998年,他曾過于依賴西方的職業經理人經驗,導致亞新科雇傭了對中國并不熟悉的外國人來管理那些散布在各地的小型國企。經多年摸索,理想的中西合璧的管理團隊方才組建。而現在,開始新的全球化發展階段的亞新科的每個重要管理職位,都向那些思想開闊、受過西式管理教育的本土人才開放。
從根本上,在這個移民后代的眼中,中西方之間的差異并沒有看起來那么大。陪伴杰克成長的種種價值觀:強調教育的重要、勤儉節約、自成自立,這些都已成:為當今中國中產階級所崇尚的理念。在今天的中國,“感覺很像回到了老家”,杰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