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錯過了帶領諾基亞在中國拓荒的機會,卻成為中歐航線的重新定義者
如果20多年前林白曦(MikkoRautio)做出了另一種選擇,或許他日后的人生軌跡就會和奧利拉、小高爾文甚至喬布斯這些全球手機行業的大人物交織在一起了。
1985年,諾基亞準備在中國開設辦事處,童年在中國長大、能講一口流利漢語的芬蘭人林白曦自然進入了諾基亞的人選名單,但是性格好強的林白曦拒絕了這個機會,因為在他看來,如果不能做辦事處“一把手”,就無法實現自己的想法。
20多年后,被他拒絕的諾基亞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超過了百億,成為眾多跨國公司中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而林白曦后來選擇加入的芬蘭航空,卻依然是全球眾多航空公司中的中小型玩家,在中國的知名度也遠遠低于諾基亞,“但我還是喜歡這個行業,”坐在記者面前的林白曦并沒有為當初的選擇感到遺憾,相反作為芬蘭航空中國區的首席代表,他很享受現在的狀態——盡管他現在的工作是和高油價、高成本、高競爭這些“煩心事”交織在一起的。
底氣還是來自于并不遜色的業績以及創造的若干第一:今年6月是芬蘭航空公司進入中國20周年的慶典,過去的20年,芬蘭航空是第一家開辦直飛歐洲的航空公司,也是第一家雇傭中國空乘的公司。現在芬蘭航空整體收入的45%來自亞洲,其中50%又來自于中國。
而林白曦已經在這20年完全中國化,除去西方人的面孔,他已經和普通北京人沒有任何區別——吃川菜和炸醬面、去潘家園掏補子,甚至大多數和他初次打交道的人,都會認為林還沾染了國人“油滑”的氣質。不過最終打交道下來,卻認為林白曦值得交朋友,因為林同時也具備中國的另一個特征:耿直。
12年的等待
林白曦和中國結下的淵源要追溯到1956年。當時三歲的他跟隨父母初次來到中國。父親在北京師范大學教心理學,母親在人民畫報社做翻譯。
除了長相不一樣,小孩子交往很容易玩到一起。林白曦覺得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的童年時光無憂無慮,沒有感覺到什么特殊化。倒是對于故鄉芬蘭,除了在家學習芬蘭語,林白曦只是通過報刊和參加大使館的活動間接了解。直到1974年林白曦才第一次回到芬蘭,當火車經歷漫長的行程到達赫爾辛基車站的時候,眼前在畫報電視中目睹依久的景致讓他頓時感到親切。
1975年芬蘭和中國簽署了航空貿易協定,林白曦獨特的中國成長背景讓芬蘭航空看中。接著計劃,芬蘭航空讓林白曦在各個部門輪轉熟悉業務。計劃一年轉四個地方,搬運、執機、飛機配載……然而因為芬蘭直航中國需要經過當時蘇聯的領空,而中蘇關系的不穩定使開航變得遙遙無期。芬蘭航空對林白曦的培訓計劃也無法進行到下一步,他只好無限期的延長工作,搬運工、執機工作都干了差不多4年。
等待期間,獨特的中國背景又帶給林白曦一些機會,芬蘭政府曾經接受了一批越南難民,其中大部分是華人,因此芬蘭紅十字會調了林白曦去幫忙、做翻譯工作8個月。不僅增強了他有用武之地的自信心,而且更明確了工作肯定和中國密不可分。后來,他索性開始停薪留職,1981年在芬蘭“下海”,和弟弟成立了兩家公司,一家做咨詢,一家做貿易,都是和中國相關。一年要往返中國5、6次。
后來包括諾基亞在內的一些公司向他發出了邀請。然而,他權衡之后,還是難舍芬蘭航空提供的機會,以及長時間對業務的熟悉和彼此建立的信任,他愛上了航空這個領域。
機會終于在1987年等到了,芬蘭航空和中國民航接觸商討開航事宜。可是白手起家籌建芬蘭航空首個辦事處確是不小的挑戰,初期全靠他一個人。從租房子、辦各種手續,到最終拿到工商局的執照,辛苦了兩個月。甚至遇到了程序上的矛盾,租賃辦公室需要有工商執照,而去辦工商執照的時候又需要有辦公地址。林白曦只好出面請芬蘭駐華大使幫忙,在中信先找到房子,“無照經營”做籌建工作。到6月初拿下執照那天,他和一個幫忙的“發小”興奮的整晚喝了個痛快,從京倫飯店喝到北京飯店,一直喝到西苑飯店。
拒絕“中庸”
盡管和一些歐洲大航空公司相比,芬蘭航空在規模上不能比及,但是林白曦對中國市場有足夠的信心,他也了解如何去贏得市場。
中國航空業在逐步改革的過程中,芬蘭航空的命運也開始轉變。首先是在1992年間,通過不斷的洽談溝通,芬蘭航空在中國被允許有自己的代理銷售,當1994年芬蘭航空自己的辦公室有權利自己出票了。此前,對于芬蘭航空提出增開航班的要求,中國民航還持有一種保守的態度,擔心會搶了國航的生意。而到1992年芬蘭航空北京到赫爾辛基的航線就增加到了一周兩班。
就在中國市場開始發展的時候,林白曦調任到了新加坡——在北京工作七八年之后他擔心老呆在一個地方看法會變得狹隘了,需要換換腦子。盡管如此,在新加坡的時候他也特別想念北京,那些一塊長大的朋友,和能能收藏補子的北京潘家園。
2000年他又被派回來中國,公司總部看到中國市場的發展,希望林白曦對中國的經驗會幫助芬蘭航空取得更大的發展。他首先看到了一個全新的環境,不但代理越來越多,而且客人的結構徹底改變了,隨著去歐洲旅游團的悄然開始,中國客人比重開始超過外國人。從新熟悉環境后,利用語言的優勢,他發現和代理的溝通方式是可以改變的,因為他的前任不會講中文,但是林白曦卻能用一口“京片子”,直接和代理、客人溝通。
在中國多年,林白曦不接受的一點是所謂“中庸”哲學,他說直來直去,時間長了大家辦事反倒方便了,不需要拐彎抹角去琢磨人。但反過頭來,林白曦和芬蘭人打交道的時候,會覺得他們比自己更直一些。不過,林白曦了解中國人做事講究人情味兒,很多合作是建立在互相信任上的。每年他都會帶幾個大的代理商一起去芬蘭考察,一連七八天走下來,相互深入的了解讓大家變成了朋友。
現在,林白曦工作量比以前大大增加了,但他和幾個大院結交的“發小”每個月必要聚會一次,也會翻看一些關于文革的書籍。他說,盡管那不是一段愉快的經歷,但是有用,那算是他真正的“人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