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開復 谷歌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
合理配置資源可以讓中國年輕的優秀人才不僅僅出現在最好的大學里
我們現在在中國做的公益事業叫“益暖中華”(谷歌發起的公益創意大賽,向大學生征集公益創意,獲獎項目能獲得谷歌的資助),中國可以說是個小宇宙,什么情況都有。“益暖中華”,就是讓這些最懂中國的人——他們會比我、比益暖中華項目負責人更懂中國,來提出很多想法,讓我們獲得啟發,根據這些作出更大的投資。在這些公益事業中,教育都是一個重要環節,它能在本質上縮小貧富差距,比那些一時的救濟要好得多。
如果說對教育行業有什么建議的話,在我看來,一流教育的普及化是最重要的。
四年多前我曾經想創立一所如同香港科技大學、加州理工大學這樣的一流學校。現在時過境遷,我覺得當時沒走這條路也未嘗不是件好事。
我在Google中國的第一年,因為公司招聘,去的都是國內一流的大學,感覺它們進步相當快,你到那些頂尖大學看到的都是一流的學生,老師越來越好,教材越來越新,教室和環境設備越來越和國際接軌,很多學校跟全球一流學校建立了一流的項目,還提供了學生到美國學習的機會,外國學生也越來越多。它們是走上了亞洲一流甚至可能是世界一流的路。
一直以來,有幾所不是那么好的大學一直很熱情地邀請我去參觀。我被他們的真誠打動了,有了機會就會去一所這樣的學校看看。我看到后,有一個很大的感受就是教育的不平等。那些不太好的學校和一流的學校相比,經費、師資、學校的管理方式等等都有很大差距。尤其是一些民辦學校并沒有發真正的文憑,學生畢業后才發現拿的文憑不是教育部認可的。在這些環境下,學生沒有好好讀書的動力。我常常聽到有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問這樣的問題:在一個所謂的二流三流學校,我還是想學好我的本科專業,但是發現我的老師什么都不懂,周圍的人整天在玩游戲,我怎么樣自己去自修?
我的感覺就是,一方面,中國即將成為一個經濟大國,各個行業也會有很多優秀的企業出來,都需要優秀的人才。另一方面,這些人才今天只有較好的大學才能提供,在其他大學你必須勤奮、執著、有毅力、不被誘惑,才能成為例外,成為優秀的人才。這很不對等。
所以,怎么樣能把好的教學、老師、環境更推廣到更多的學校?我覺得這是一個比較急迫的問題。
對于我來說,理想化的構想就是對所有的學校都要有一個嚴格的評估、合理的定位。也許只把20個學校設為研究型大學,讓它們繼續走現在的路。當然,可以是不同的專業設立不同的研究型學校,比如計算機是這20所,物理是那20所,不一定完全一樣。
另外定500個學校,它們的任務就是把教學做好,不要浪費時間做世界一流的研究,每個老師要經過考試,證明是好老師就能得到很好的待遇,不是好老師就被淘汰掉。為什么這么做呢,因為現在很多學校沒有能力做研究卻還在做,是一種對資源的浪費,而且有時候研究反而變成了一些老師賺錢的工具,這個是滿危險的。
第二就是,不要讓經濟狀況成為阻礙那些好學生讀書的原因,可以根據家境來提供無上限的助學金。而這些助學金怎么來呢?可以提高學費,這是美國的做法,比如清華現在學費是5000塊左右,要提高到一萬五千,學生要是能證明家里負擔不起的話,就由國家來幫助。比如你家只能承擔3000,那么可以你自己打工賺14000,銀行借給你4000,國家給你4000。所以說,只要你能進這個學校,就不讓任何經濟的理由來阻礙你。如果你家境富裕的話,那就請你多付一點,因為富裕的人會越來越多,有很多民辦學校現在就是一年幾萬的。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判斷家庭情況,那就看稅收吧,從納稅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收入,當然這不是很完美的方式,但是如果你去年付了很多稅,那你明顯是有錢的。
第三就是應該讓國外的學校來辦幾所真正的大學,我知道寧波的諾丁漢大學是一個中國和英國合作辦學的很好例子。
它是諾丁漢大學和萬里學院合作,萬里學院掛名讓它做了一個學院,變成一個國際合作的學校,所有的老師是從英國來的,用英語教學。在我和這個學校的交流中,覺得它的學生還是很不錯的,他們往往是高考考得不是很好的學生,但是他們的英語都很好,思維也比較活躍。
但是諾丁漢始終不是世界一流大學,而且也僅此一所合資大學。如果能有更多更好的學校在國內開辦的話,對于國內那些TOP20的研究型大學也會造成競爭的壓力,迫使它們進步更快。另外就是,以前國內最好的學生都有一個共同的夙愿,就是要出國,他們覺得事業在美國。但是現在很多學生不這么想了,他們覺得出國干什么呢,照樣是要回來的,未來和事業在中國。比如現在在Google們吸引到的一些人才,十年前在微軟我可能就吸引不到。
這是因為現在中國的經濟、股票市場、企業者都在崛起,國外的很多人都想回國,所以很多人就想我不要出國算了。但是這挺可惜的,因為還是應該讓這些人多讀點書。他們不想出國,可能是因為英文不好或者是不想離開父母。如果在中國有這樣的合資大學,也就能提供更多的選擇,讓這些學生不用出國就能受到更多的教育。
事實上,以后中國如何發展,很大程度上是看現在的年輕人如何發展。最近關于地震之類的事情也讓我們看到,這批年輕人在通過互聯網影響整個中國。讓我們欣喜的是,這批年輕人成功欲望很強,很努力,也開始接受一些融匯中西的思想。但是,我們也發現還有一批人憤世嫉俗,要么羨慕、妒忌別人,要么自暴自棄,要么迷失了方向。因為他們其實面臨著一些挑戰——他們的父母經過了文化大革命,只是對他們寄予很大希望,卻不能很好指導方向。這么大的壓力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有些情況下能讓他們很快成功,有些情況則會讓他們自暴自棄,或是為了速成犯了一些錯誤。所以,怎么去影響中國的年輕人,讓他們去往正面的方向走?我覺得這是個非常獨特而且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至于怎么來解決,我們也在集思廣益,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