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國忠 獨立經濟學家
比是否救市更重要的是,中國金融行業需要一個什么樣的超級監管機構
中國社會一個特有的最重要的社會關系就是官與民的關系。最近政府在中國經濟中掌握的力量越來越多,這是不合理的,是和市場經濟背道而馳的。而金融體系的進一步改革,就是需要政府在相關方面逐漸放開,當然,這是比較艱難和緩慢的。
中國金融行業剛剛開始發展,仍然以國有資本為主,這和體制有關。在生產環節,政府放棄控制、退回到少數壟斷企業后,它對于經濟的控制主要就通過銀行體系,而股市的作用還是非常有限的。股市20年的融資總額加起來,我想也不會超過半年的銀行總貸款額,股市現在還只是老百姓游戲。但是未來幾年金融行業最有可能有突破的還是中國股市:政府不再將中國股市當作長不大的孩子,憂心忡忡卻又捆住其手腳。
政府從股市完全退出,我覺得是可能的。因為中國股市所起的作用,已經不再是從前解決國企的問題了。國企改革之后,大部分壟斷國企都在賺大錢。相反,現在的股市被一群有勢力者操縱,來賺老百姓的錢,這個對穩定也不利,政府接著這么管下去只有壞處沒有好處。現在的情況是,股市應該是最市場化的,卻變成了政府主導的市場。這次下跌給政府帶來思考,什么時候政府不再將股市當作自己的責任?國家退出市場,就是他們要走的最重要的一步。
中國現在走出了邁向正途的第一步,就是全流通。全流通會引發對于股價的重估,短期來看雖然形成壓力,但是長期而言是好事情,泡沫就不那么容易了。第二步最重要就是政府弱化在股市中的作用,從審批制到登記制,這一步談了很久,還沒有能夠實施。這一步不完成,走向市場化是不可能的。
本輪下跌可能算是一個機會,領導人下了決心,說這個股市怎么每次都這樣,而且這次還卷入那么多人。過去可能還不是全國性的,這次甚至我去峨眉山山頂,從來不下山的那些人也買股票了。這次下跌是嚴重并且意義深遠的,政府可能還會在奧運之前再救市一次,但不會太早,因為怕救市措施出臺太早,到了奧運會的時候又下跌了。上次救市措施的影響,似乎一個月都不到,下次如果更短了呢?
債市應該要發展起來。發展債市可以讓那些大公司有更多的選擇,而不是只能去銀行借款。這樣就給銀行壓力,去接觸中小型企業。但是中國的銀行哪里有什么激勵機制,別看錢賺的那么多,都是人造美女。它們原來2萬億的壞賬是政府拿走了,巨大的息差讓它多賺錢,經濟周期好的時候業績就好一些。中國的銀行體系有改進,但沒有根本性的變化,對風險管理的能力是有限的,主要還是貸款給國企、政府。所以為什么一宏觀調控,民間的資本就那么緊張。我們存款利息4個百分點,民間的利息很容易就到15個百分點或者更高,原因是中國的銀行沒有風險管理能力。
中國金融監管體系的改革是很重要的,先要改好。其中比較成功的是銀監會這幾年對銀行管的特別緊,因為它有恐懼感,假定銀行都是賊,我覺得在目前的條件下這個假定是有道理的。所以本輪經濟周期下來,銀行的壞賬不是最多的,是和銀監會有關系的。央行也有很大的功勞,但是央行只有金融穩定的職能,沒有了監管職能。英國北巖銀行出問題,英國成立了一個超級監管機構FSA,所以我覺得要反思的一個問題是:央行和監管能不能分。現在美國可能要走的一條路是:獨立的金融監管機構存在,但央行也有金融監管職能。央行的監管是凌駕于其他監管機構之上,是最高權力的機構,我覺得這個可能是今后金融監管的最后方向。我個人感覺FSA這樣的超級監管機構還是不錯的,因為中國現在的混業經營嚴重,監管太分散不一定合適,分開的監管機構有一些相互之間競爭的不利因素。所以我覺得對于金融機構的監管可以合并到一個機構中,基本的監管制度可以由FSA出。我們有一個主管金融的副總理,他就變成FSA的頭了。
中國的金融衍生品市場可以適當放慢一點,但是企業債券市場應該加快放開。評級機構、市場都應該建立起來,這中間有一個環節我們還沒有做好,就是券商。現在券商自己的機制本身就是創造了腐敗。很多券商自己都在搞老鼠倉。券商全世界只有一種制度是最有效的制度,就是合伙人制。美國最近出那么大的事情,就是因為大的投行上市,它們以前都是合伙人制度,一上市之后就變成大公司,管理者變成用獎金來激勵,這種制度就有了很大的問題。基于這樣的現狀,我覺得中國的券商行業以后可能主要就是外國企業在做了。摩根士丹利扶起來一個中金,這是一個個案,到最后它發現中金不是自己的了。后進來的券商投行肯定不愿意再這么干了,肯定都是要做自己有控制力的公司,搞“假合資”。
未來幾年,最有可能有大變化的就是中國的股市的改革,政府一點一點的退出來,這反倒是好事。可能會出現這樣的一種局面,就是經濟體中有一半的小企業,由股市支持,效率較高,但是房地產市場和國企仍然由銀行支持,并且效益不好,這時候就會形成巨大的房地產泡沫,因為那個時候人們的收入上漲,差不多能買房的時候,那就是全民的房地產泡沫。韓國和日本就已經出現過由此引發的政治和經濟雙重危機,房地產泡沫大到一定程度,倒下來是救不了的。
中國的企業家,老一輩的看《三國》,整天講的是權謀計策;80、90后看金庸,那也不過是浪漫化了一點的三國,不過是多一點女孩子,核心是一樣的,都是權謀。有一天我在咖啡館里,一個先生走過來說:“謝老師,我很喜歡你的價值觀,很有道理,但是中國不一樣,中國有博弈。”然后津津樂道講了很多注入博弈、對策什么的。中國人普遍有這樣的看法。而不是重視整個體系的最終平衡,所以這為泡沫創造了機會。企業家想發財,另外一些人想通過操縱別人來發財。這些力量加起來會產生比日本還嚴重的危機。我1989年在日本,大街上沒有每個人都談論發財。
如果一定要給中國的金融改革找一個樣本的話,我想應該還是美國吧,畢竟它擁有全世界最好的金融體系。而且最終,因為一些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的金融業也只能由股市和民間金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