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現代化道路上的成就可以無需通過宣泄民族情緒而得以彰顯
前不久結束的北京奧運會被公認為是一次成功的盛事。而關注度沒那么高的殘奧會可能對中國修復其國際形象起到更重要的作用,這次殘奧會被稱為最偉大的一次。不少對中國懷有敵意的人雖然極盡所能突出中國的失敗,但大多數人同意,運動員令人尊敬的表現,中國政府周到的安排和果斷的執行遠遠超過了批評聲音。
盡管如此,今年三月發生在西藏的暴動卻震驚了世界。這一事件使得國外對中國政府的批評聲音異常刺耳,很多人利用奧林匹克火炬海外傳遞活動表達這種不滿。但讓這些批評者始料不及的是世界各地的中國人發出的抗議之聲。
表達這種不滿的主要是憤青,不滿聲音在中國內部還是海外更大并不清楚。讓人吃驚的是,一些受過良好教育在海外大學讀書的中國學生加入了抗議隊伍,用激烈的民族主義語言表達他們的情緒。他們也許并不是中國共產黨的支持者,但對中國和中國人民的攻擊讓他們憤怒。
這種憤怒是否來自一種在當今的中文世界中普遍可見的新民族主義?
我們知道民族主義在中國是一種現代現象,發展于20世紀。它不同于歷史上外族侵略中國領土時民眾表現出來的忠誠和愛國主義。歷史上每次中國受到外族入侵時,大部分人為支持王朝統治者而和入侵者一戰。
現代民族主義是另一回事,民族主義在很大程度上由孫中山所激發。孫中山主要在海外接受教育并常年旅居海外。在日本學習的中國留學生對民族主義的興起也有作用,這些學生對日本的現代化精神十分欽佩。此外受到當地歧視的歐洲和美洲華僑對民族主義也起到了作用。
這些人加入了來自本土要求中國復興的呼聲。但只有當國民找到一個他們能認同的國家身份感,而且國家面臨強大敵人時,憤怒才會變成一種普遍并且熱烈的情緒。國民黨1927年上臺執政,為國民帶來了新的統領。而那時中國各地嚴重的分裂狀況,使得日本覬覦更多中國領土。當日軍長驅直入中國東北和華北,作為國家的中國在生存上受到威脅。
此后民族主義更加強烈,中國共產黨利用它贏得了農民的廣泛支持。民族主義也吸引了受過教育的青年加入共產黨抗擊日本侵略者。
1937年后的抗日戰爭讓中國的民族主義發展到頂點。1894~1895年甲午戰爭時,民族主義還毫無蹤影。而抗日戰爭對當時的中國而言是一場生死之戰。中國共產黨最初突出自己的國際主義理想,但國際主義并不能保護中國領土,共產黨轉向民族主義來應對更危險、更不確定的世界,同時鞏固自己的領導地位。當此后中國利用美國牌來對抗昔日的同志蘇聯時,這種意圖十分明顯。
1978年后中國取得了矚目的經濟成就,極大恢復了中國人的自尊。新的國際地位要求中國比以前更加決斷。面對批評者要求中國遵守國際行為的“普世”標準時,政府有時候看起來的順從讓一些中國人很不滿意。得益于改革的一部分人認為國外對中國嚴苛嘲弄的攻擊實際上是針對中國人的。這是為什么近期對中國的批評讓那么多中國人憤怒的主要原因,因為他們對中國的團結和潛在的力量感到驕傲。
過去,中國的分裂和弱勢在世界贏得了同情,但今天中國已經很強大,很多人意識到她需要更敏銳,讓鄰國對其和平目的感到放心。
中國領導人也意識到弱國的民族主義可以被視為一種英雄行為,但對一個人口眾多、面積廣大并擁有先進技術的國家,民族主義卻可能引起恐懼和警惕。
北京奧運會已經很好地謝幕,尤其是殘奧會的成功?,F在是時候讓我們說,中國在現代化道路上的自尊可以無需通過宣泄民族情緒而得以彰顯。(譯:盧靜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