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余秋雨,當代著名學者、散文家,被人們尊稱為文化學者。198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榮譽稱號。他的代表作有《行者無疆》《千年一嘆》《文化苦旅》《笛聲何處》《文明的碎片》《霜冷長河》等,其作品《莫高窟》《道士塔》被編入北京市中學語文課本,多篇文章被設計成中、高考閱讀理解試題。
余秋雨的散文是散文苑里的一枝奇葩。這里有對歷史凝重的思考,有對名山大川的禮贊,有對古代文化名人的嘆惋,有對名勝古跡的吟詠,有對文化源頭的探究,也有對世事滄桑、人間冷暖的感慨!所以他的散文里有一種大氣,有一種文化底蘊,是一種文學與史學、文學與文化相得益彰的完美結合,讀之是一種高品位的享受。余秋雨的散文一經付梓,一時洛陽紙貴,驚動文壇。
【一號美文廳】
對孩子揮揮手
一個偏遠的農村突然通了火車,村民們好奇地看著一趟趟列車飛馳而過。有一個小孩特別熱情,每次火車來的時候都站在高處向列車上的乘客揮手致意,可惜沒有一個乘客注意到他。他揮了幾天手后終于滿腹狐疑:是我們村莊太丑陋,還是我長得太難看,還是我的手勢或者站的地方不對?天真的孩子郁郁寡歡,居然因此而生病,生了病還強打精神繼續揮手,這使他的父母十分擔憂。
他的父親是一個老實的農民,決定到遙遠的城鎮去求醫問藥。一連問了好幾個醫院,所有的醫生都紛紛搖頭。這位農民夜宿在一個小旅館里,一聲聲長吁短嘆吵醒了同室的一位旅客,農民把孩子的病由告訴了他,這位旅客呵呵一笑又重新睡去。第二天農民醒來,那位旅客已經不在,他在無可奈何中凄然回村。剛到村口就見到興奮萬狀的妻子,妻子告訴他,孩子的病已經全好了。今天早上第一班火車通過時,有一個男人把半個身子伸出窗外,拼命地向他們的孩子招手,孩子跟著火車追了一程,回來時已經霍然而愈……
這位旅客的身影幾年來在我腦中一直晃動,我想,作家就應該做像他這樣的人。能夠被別人的苦難猛然驚醒,驚醒后也不作廉價的勸慰,居然能呵呵一笑安然睡去。睡著了又沒有忘記責任,第二天趕了頭班車就去行動。他沒有到孩子跟前去講太多的道理,說火車的速度、乘客的視線等等理性的問題,他只是代表著所有的乘客拼命揮手,把溫暖的人性交還給了一個家庭。
孩子的揮手本是游戲,旅客的揮手是參與游戲。用游戲治愈心理疾病,這便是我們寫作人的職業使命。
不管是面對歷史的疾病還是社會的疾病,我們都應該探出身來,搜尋大地,搜尋孩子,揮一揮手,揮得歡快,揮得慈愛,揮得認真。
(選自《當代文萃》)
思考練習
1.文章第一段中畫線語句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表現了人物怎樣的性格?
2.文中小孩生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整體感知文章第二段文字,說一說假如你是小孩的父親你能否理解旅客的做法。
4.文章第三段以“我”的口吻行文有什么好處?
5.作者以“對孩子揮揮手”為題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文中哪句話揭示了文題的內涵?
6.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二號美文廳】
人格尊嚴
善和愛,很容易被誤解成無可無不可的軟體,失去了人格尊嚴。
反之,人格尊嚴又容易被誤解成極度敏感的金剛怒目,凜然不可侵犯。
這兩度誤解,使世間擁塞著“濫好人”和“刺毛球”兩大類,一邊下腳不得,一邊近身不得,真是可怕。無人格之善,不成其為善;無尊嚴之愛,不成其為愛。善和愛的任何低級變態,都是善和愛的自毀形態。讓善有聲,讓愛有形;讓善有格,讓愛有尊。讓善與愛,不再成為一種企盼,一種念叨,而是從一個有骨骼、有體魄的人身上發出。因此,它們與人格尊嚴互為因果。你有寬闊的肩膀讓我依靠,你有堅定的目光讓我信賴,世界因你而讓我放心。
我的朋友在我遠行期間去世了。他為了一件不太大的事,找過很多人。他找的多數都是要人,對于他們而言,要解決那件事,只是舉手之勞,而且,是非公道,一清二楚。
但是,誰也不愿“舉手”,因為他們擔心,那件不太大的事情背后,也許會有一絲不確定的因素。他們與我朋友的友情和承諾是早就確定了的,卻為了那一絲還沒有出現的不確定,消釋了。
是非公道,也全歸于零。
他們的冷漠和婉拒,剝奪了我朋友的人格尊嚴。如果這樣做是出于捍衛他們自己的人格尊嚴,那倒罷了,但事實卻不是,他們自始至終都不太在乎自己和別人的人格尊嚴。他們溫和地告誡我的朋友:“這就是當今中國官場的一種處事原則,你在外面待久了,不明白。”
我的朋友明白了,他吐血而亡。當然,不僅僅因為這件事,他身體本來就不好。
這是一個很古典的故事。歷來總有一些高貴的人,把生命的理由與人格尊嚴連在一起。
有人說,事情很小,犯不著搭上生命。但他們不理解,事情的大小不能光看表面情節。上海公共汽車上一位老人無故遭到售票員的侮辱,當場氣死,是同樣的道理。我的另一位朋友還健康快樂地活著,他叫周濤。
他寫道,北方寒冷,人們要在地窖里躲好幾個月,幸好那個地窖的上方玻璃窗上,天天有一只小鳥來與人們隔窗逗趣。人們一天也離不了那只守信的小鳥。
春天來了,人們移開玻璃窗的第一件事,是把那只小鳥抓在手里,當手掌慢慢伸開時發現,小鳥已經死了——它是被氣死的!人格尊嚴,最強大又最脆弱:強大在脆弱中,脆弱在強大中。
對好人而言,如果這個悖論過于悲哀,那就把脆弱換成麻木。我們不對侵犯人格尊嚴的惡勢力顯示脆弱。
當然,必要時,也可表現出鄙夷和憤怒。
(選自《讀者》)
思考練習
1.作者在這篇文章中表明了怎樣的觀點?
2.文章前三段文字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其中心意思是什么?
3.請用簡明連貫的語言概括文中四至八段的主要內容。
4.作者在文中運用了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其中對比論證具體表現在哪里?
5.作者說“我們不對侵犯人格尊嚴的惡勢力顯示脆弱”,請你從現實生活中列舉一個“侵犯人格尊嚴”的事例。
【三號美文廳】
歷史與遺佚
年邁的皇帝祭祖,儀畢,在陵園門口看見一個躬身相送的老人。
皇帝凝視守陵老人,皺眉、搖頭、嘆氣,上輦離去。
臣子們不知圣上何意,立即排查守陵老人的履歷和疑點。疑點甚多,每條都足以使皇帝皺眉、搖頭、嘆氣。守陵老人一生見過皇室的各色人等,而皇室內斗爭激烈,他又可能被劃入任何一個反叛勢力和篡權集團。
更有確實證據,守墓老人還在清明時節,去那些皇室離異人士荒蕪的墓地,燒過紙。
于是,守陵老人被驅逐回鄉。
第二年,皇帝又要祭祖。前兩天,他吩咐過,祭祖那天要與那位守陵老人談話。
臣子們一片慌亂。快馬奔馳,接回了老人。
那天,皇帝吩咐侍從,扶起跪在陵園門口的守陵老人,上下打量著,又是皺眉、搖頭、嘆氣,然后說了一聲:“我們都老了,比這兒所有的人都老。”
守陵老人不敢接話。
“初次見面,我們還都是小孩。”皇帝說,“在一起玩,玩蹴鞠,誰摔倒你就扶誰,但我只摔倒過一次。”
守陵老人輕聲應“是”,卻不敢抬頭。他心中想,摔倒最多的皇家兄弟,早已在宮廷爭斗中落敗。
突然靜默。守陵老人知道,皇帝也想到了什么。他想輕聲說一句“我年年去他們墳頭燒紙”,但只是想想,當然不能說。
皇帝終于又嘆了一聲:“都老了,你多保重吧。”
第二年,陵園門口再也沒有出現這位皇帝和這位守陵老人。他們去世的時間只隔了半個月。
把這件事記錄下來的是守陵老人的同齡表弟,一位鄉村老秀才。他更重要的筆墨是《內宮蹴鞠》,想來也是根據守陵老人的口述記錄皇家兄弟年幼時的游戲項目,但僅留目錄,不見文本,所以不知說略長短。
歷史反復刻印的,是皇家兄弟之間的殘酷爭斗;遺佚不存的,是童年嬉戲和白頭嘆息。因此中國歷史逮住的,大多是無聊的嘈雜;失去的,卻是天下人生。
(選自《讀者》)
思考練習
1.給下列黑體字注音。
輦( )荒蕪( )
蹴鞠( )( ) 遺佚( )
2.文章為什么重復“皺眉、搖頭、嘆氣”這個細節?
3.守陵老人去皇家兄弟的墳頭燒紙意味著什么?在皇帝面前為什么不能說這件事?
4.皇帝同守陵老人談話時提及“玩蹴鞠”這件事表現了皇帝的什么心情?
5.通過皇帝的言談舉止可以看出皇帝是一個怎樣的人?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6.探究文章最后一段文字的內涵,說說作者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余秋雨作品欣賞》
一號美文廳:
1.情態描寫和心理描寫,表現了小孩天真的性格。2.致意的舉措,感恩的心理沒有得到乘客的認可。3.此題屬于開放性題目,只要觀點明確,理由充分即可。4.①增強文章的真實性和感染力;②表明了自己的觀點,使文章有了厚度。5.表達了作者對社會、對同行的期望,對溫馨人性的渴望。把溫暖的人性交還給了一個家庭。6.揭示文章主旨,呼應題目。
二號美文廳:
1.人格尊嚴,最強大又最脆弱:強大在脆弱中,脆弱在強大中。2.議論,闡明了善、愛與人格尊嚴的互為因果的關系。3.一些要人的冷漠和婉拒,剝奪了“我”朋友的人格尊嚴。4.示例:違約的要人與守信的小鳥的具體做法。5.略。
三號美文廳:
1.略。2.從結構上看,展示情節,前后呼應;從內容上看,表現皇帝的懷舊之情,珍惜童年生活。3.表現守陵老人對兒時同伴的思念之情;怕勾起皇帝想起爭斗之事,觸怒皇帝。4.表現了皇帝對童年嬉戲的懷念,對童年生活的愛戀。5.皇帝是一個懷舊、珍惜友情的人。①主動約守陵老人談話,而且態度親切;②向皇室兄弟靜默。6.示例:對歷史上皇家兄弟之間的殘酷爭斗感到不滿,對歷史上遺失的美好東西感到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