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亮相】
錢鐘書著作等身,一部《圍城》,更是飲譽海內外。他博古通今,學貫中西,他的作品被譽為中國的“文化長城”,僅《管錐編》就涉及了幾千種書。有人問錢鐘書:“你怎么讀了那么多書?”他輕描淡寫地說:“也就是一本一本看下來罷了。”
錢鐘書一生不愿意接觸媒體。曾有一名外國記者十分景仰他,聲稱讀錢作,必須拜會錢先生本人,以當面討教。錢鐘書婉言相拒:“假如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非得認識那下蛋的母雞呢?”
請以“寂寞與輝煌”為話題,自行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文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思路點撥】
此文題首先要從內容上分析,什么是寂寞?這里的“寂寞”具有概念上的思辨價值,它不是平常意義上的“孤單”或“孤獨”,而是指遠離鮮花、掌聲、贊美,而默默地前行;它是成功前的必經階段,正如革命勝利前的一段黑暗時光一樣。而這里的“輝煌”則是指經過一番刻苦努力、奮斗后的收獲,是付出辛勤汗水的有力見證。它們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那是水到渠成的效果。
就體裁而言,寫作此文題有多向選擇,可寫成記敘類文章:通過相關故事情節、塑造的形象,讓讀者在故事的敘說中明白寂寞與輝煌間的辯證關系,從而反映文章的主題。寫作時必須有相對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表達手法要以記敘和描寫為主,尤其要有傳神的細節描寫,避免文中出現過多的議論。可以寫成感悟類文章:就上述觀點談談自己的看法,闡述其社會意義或人生哲理。寫作時必須有明確的中心論點,要擺事實講道理,做到條理清晰,論證嚴密有力,令人信服。還可以寫成文學類的文章:通過小說、寓言故事等來表現自己的理想志趣,反映人生的追求與價值取向。
【佳作展示一】
生命的旋律
李艷萍
斟滿一壺酒,談論古道西風;踏上一段路,遍尋天涯舊夢。不訴蒼涼,任它黃沙漫天;靜對長亭,卻道天涼好個秋。
──題記
生命給予我們的最大獎賞,人生所能實現的最大追求,莫過于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有所開拓,有所創新。而伴隨開拓與創新始終的則是那生命的旋律──寂寞與輝煌。
鮮花掌聲使人得意忘形,冷嘲熱諷使人委靡頹喪,流言蜚語使人憤懣憂傷。有語云:“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要做到這般灑脫,委實不易。要想實現輝煌的人生,無需轟轟烈烈,只需平平淡淡,始終保持著寂寞卻不孤僻的靈魂,而這正是源于對生命本身的崇尚和尊重。
淺淺的綠意顯示著濃濃的生氣,淡淡的花香裝點出濃濃的詩情。阮籍與孫登以長嘯表示輝煌,我以為絕妙;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清高脫俗,我以為絕妙;蘇武以其英雄氣概實現輝煌人生,我以為絕妙。然而李煜的去國憂思,清照的感傷情懷,曹植的悲天憫人,他們難道不是在寂寞中孕育輝煌嗎?寂寞與輝煌是生命的旋律,引領著我們走向人生別樣的境界。
日月經年,世事無常,人生如月,盈虧有間。世界萬物無一不是在寂寞中創造著輝煌。群山在寂寞中訴說偉岸,江河在寂寞中抒寫恢弘,藍天在寂寞中坦露曠遠,大地在寂寞中釀就永恒。不要以為,河流涓涓地流向遠方就表示它對兩岸沒有眷戀,那是它顯露出的一種執著,一種輝煌,那是一種美,美得就像月色里荷塘中微風吹拂著的睡蓮。
我的人生是平凡的,但我并不因此而碌碌無為,我要實現平凡中的偉大,偉大中的輝煌。我不再有“傷情處,高樓望斷,燈火已黃昏”的感傷,不再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感慨,不再有“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的閑愁,我要擁有的是蘇東坡“長江繞郭知美”的達觀;不再因寵辱得失拋卻自在,而我要自我砥礪永遠保持不變的心境,保持獨立的人格,讓生命顯示出永恒的美麗。
在寂寞的河道中流淌的是歷史的情思,每一片花瓣的凋落飄零都是季節的輪回,每一滴秋雨的墜落都能成為對大地的依戀。季節一如既往地輪回,生命白駒過隙般來去匆匆,不容遲疑,不容蹉跎,與其望穿雙眼,向隅而泣,不如策馬揚鞭,奮力疾行,讓生命的旋律──寂寞與輝煌永遠綻放迷人的光彩。
點評
文章緊扣中心,或引用或敘說,語言凝重而有力。作者聯系自然事物、人生實際加深對問題的認識,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題,引人思考。此外,語言生動形象,富于美感,格式上采用題記式導入,揭示主旨,鮮明新穎,都值得借鑒學習。
【佳作展示二】
擁抱寂寞
馬靜
寒冷冬季,白雪紛飛,唯有耐住了嚴寒的梅花一枝獨放;浩瀚的大海中有座小島孤獨聳立,了無生氣,然而有一天,耐住了千年寂寞的火山忽然爆發,噴涌而出奔流而下的巖漿構成了輝煌燦爛的圖景,令人嘆為觀止。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人生自有熱鬧,有歡樂……但是人生更多的是孤單寂寞。然而寂寞并非全然令人生厭,一個人如果身處寂寞之中,還能夠自尊、自強、自省,那他就有可能從中感悟到人生真諦,超越世間凡俗,最終創造人生輝煌。
寂寞是“堅毅”。唐僧玄奘,26歲冒險出國,首尾17年,行程5萬里,歷經130多個國家,最終到達印度,收獲“經”“律”“論”三藏,集其大成,終成一代宗師,事業何等輝煌。然而,你知道嗎?西行途中,他終日面對窮山惡水;漫漫長途中,只與黃卷青燈為伴,只與行李、白馬為伍;到了異國他鄉,語言不通,風俗殊異,終不免寂寞。如果他經不起寂寞,他豈不是異鄉一抔黃土一具骷髏?如果他經不起寂寞,怎么取回真經佛法普度眾生?如果他經不起寂寞,又怎么會有《西游記》中對一心向佛意志彌堅的圣僧玄奘的千古頌揚?玄奘化寂寞為毅力,以一顆寂寞之心,弘揚佛法,弘揚人的品質。
寂寞是“癡迷”。冰心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女作家。7歲時她就開始讀《三國志》《水滸傳》《聊齋志異》,雖然讀得一知半解,但是興趣越發濃厚。稍大一點,她就習慣孤坐書桌旁,連最喜歡去的海邊也不去了,一天到晚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她似乎被伙伴遺忘了,她也把伙伴給遺忘了。房間里是書,腦海里是人物和故事。別人都在為她的孤寂擔心,可是她并沒意識到,也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寂寞。她就這樣一天一天地孤寂著,一天一天地癡迷著。終于有一天,中國文壇上多了一位文筆清新亮麗的女性,她以畢生的精力創作了大量的作品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冰心化寂寞為癡迷,在喧囂的塵世掃出一方凈土,凈化著自己和別人,她對寂寞作了最好的詮釋。
藝術,特別是真正的藝術,注定是孤獨人的事業。古人說: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藝術家、思想家、政治家、乃至企業家,誰沒有經歷過“無人問”的“寒窗”生涯呢?即使是功成名就的人,當他再創業時,面對的,也依然是“無人問”的“寒窗”,有時何止“十年”,也許一生都“無人問”。所以,寂寞是癡迷。
寂寞是“創造”。愛迪生在寂寞中不懼怕失敗,在失敗中一次又一次創意,終于有了許許多多的發明創造。寂寞中的人,感情最為豐富細膩,也最能夠體驗人所不能體驗的生活,感悟人所不能感悟的道理,發現人所不能發現的創意,獲取人所不能獲取的能量。正因為如此,愛迪生最終成就了人所不能成就的事業。
朋友,我知道你渴望輝煌,但是渴望輝煌的你,能擁抱寂寞嗎? 點評
本文開篇即由此及彼引入話題,給人以深刻的印象,繼而緊扣話題,提出中心論點。中心論點又由三個分論點來闡述:寂寞是“毅”,寂寞是“癡”,寂寞是“創造”。運用正面與反面、道理與事例展開論證,充分、嚴密而有力,最后緊扣話題,再點中心論點。結尾以反問句收尾,簡潔有力,給人以啟示。
【佳作展示三】
輝煌的寂寞
王瑋
當無數人崇拜、瞻仰那些聲名顯赫、地位尊貴的名人之時,我卻在那難以計數的灼熱渴求的眼神中嗅出了一絲悲涼與寂寞的氣息。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些千古風流人物被人們一代代地推崇,他們的功績,他們的成就,他們在人世間最光彩亮麗的一面都受到人們的崇敬。然而,他們的寂寞,即“輝煌”,這座高樓大廈身后那抹不去的影子又有誰能讀懂?
有誰看見歷代帝王在千家萬戶皆熟睡的深夜,獨自一人批閱那堆足以掩埋他的奏折?他有萬人之上的風光,亦有夜深不寐的無奈。
有誰看見諸葛孔明仰望長空,想起先帝,想起出師一表的未了志氣,想起五攻中原都未成大業的痛苦與怨恨?他有空城怯敵的智慧,卻更有壯志未酬的傷心。
有誰看見魯迅先生面對巨大的歷史變革,在戰場上自己“荷戟獨彷徨”。他對中國人民的無知、麻木的痛恨和對無力挽回現實局面的惆悵,又有誰了解呢?他用筆作有力的投槍,針砭時弊,但希望與現實的巨大落差更使他深感痛心。
自古以來,類似的名人還有很多,他們同樣也有那輝煌之中夾雜著的冷清的寂寞。這寂寞深得道不出,濃得化不開。這寂寞是杜甫年老來“茅屋為秋風所破”時的無助;是陸游聽“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時的悲涼;是李煜“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的失落。
從某種程度上講,輝煌中的寂寞是必然的。為爭取輝煌而奮力一搏時,是自己與自己的較量,是寂寞的;登上輝煌的巔峰之時,唯我獨尊的意氣,是孤獨的;取得輝煌后,眾人的瞻仰與崇敬似乎更拉開了你與凡人的距離,這也是孤寂的。
“英雄從來寂寞”,是因為英雄做了常人無法做到的事,預計了常人無法預計的未來。就像人們所敬畏的神明,很完美,但卻沒有和人間子民聯歡的權利。
輝煌與寂寞是并生的,正所謂“高處不勝寒”。人們常以為寂寞的人是可悲的,但是那無數仁人志士的寂寞卻更能襯托他們的輝煌。
英雄的寂寞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超越常人理想的更高要求。這種寂寞更注入了一種生命的堅持,一種生命的不屈。
英雄的寂寞是對崇高價值的守望。讓我們在瞻仰英雄們的輝煌之時,也能品讀一下他們輝煌背后那別具一格的寂寞吧!
點評
文章以散文化的手法闡述了寂寞與輝煌的聯系,結合大量有說服力的人物事例,引出“英雄從來寂寞”的結論,告誡人們敢于面對寂寞,就是對生命的尊重。語言灑脫、自然,結尾有力,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