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生是我的一位糖尿病病人,去年春節長假的一天晚上,老李應邀去參加中學校友聚會。由于分別多年,彼此間感覺格外親切,席間更是你來我往、頻頻舉杯。李先生飯菜還沒吃上幾口,白酒卻干了好幾杯,沒過多大一會兒,他就感覺頭暈、心慌、手顫,癱倒在椅子上。朋友見他面色蒼白,頭冒冷汗,以為他喝得太急,醉酒了,忙扶他去休息室小憩。
直到聚會結束,朋友想送李先生回家時,才發現他“醉酒”癥狀似乎比先前更重了,意識恍惚、反應遲鈍、呈現嗜睡狀態,全身大汗,而且胳膊腿還一陣陣不自主抽搐。見此情景,朋友們忙打“120”電話,叫來救護車把他送到了醫院。
經過醫生仔細檢查并驗血糖證實,李先生不是醉酒,而是空腹飲酒過多引起的低血糖。經醫院搶救,數小時后李先生神志恢復,抽搐停止。事后醫生告訴他:如果再晚些送來,低血糖過久將會導致腦組織不可逆轉的損害,就可能變成植物人甚至死亡。
飲酒為什么會引起低血糖癥?
在饑餓及空腹狀態下,機體主要通過糖異生途徑以及肝糖原分解來提供葡萄糖以維持自身血糖的正常。而乙醇可以抑制體內糖異生,所以,糖尿病病人如果空腹大量飲酒,當體內有限的肝糖原儲備被完全耗竭以后,就會發生低血糖。此外,乙醇還抑制或延遲低血糖時升糖激素(例如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胰高糖素和生長激素等)的釋放,這也是導致空腹低血糖的一個原因。不僅如此,乙醇還可增加葡萄糖刺激的胰島素分泌,增加餐后低血糖發生的危險。
但是,乙醇并不抑制糖原的分解,因此,那些營養良好的肥胖者以及12~24小時內攝入足量碳水化合物者,由于肝糖原儲備充分,故很少發生低血糖。
酒精性低血糖的特點及危害
飲酒所致低血糖可發生在空腹或餐后數小時,與飲酒方式、飲酒量多少以及飲酒者個體情況有關。病人往往有過量飲酒史,飲酒前數小時或數天沒有或僅攝入少量食物,與普通低血糖以交感神經興奮為突出表現不同,酒精性低血糖主要表現為嚴重的神經缺糖癥狀,如意識混亂、偏癱、嗜睡甚至昏迷。如果救治不及時,低血糖時間過久,很可能導致不可逆的中樞神經系統損害,可因腦水腫,顱內壓增高而死亡。
那么,如何區分“醉酒”和“酒精性低血糖”呢?
醉酒(即酒精中毒)系指酒精對中樞神經的麻醉性抑制,其過程通常是先興奮(欣快感、言語增多、語無倫次、步態不穩等)、后抑制(昏睡、昏迷等);而酒精性低血糖者,大多發生在空腹飲酒后不久,其興奮癥狀不明顯,往往直接進入抑制狀態。另外,還有一個簡單方法,就是給病人喝一杯糖水,如能很快緩解癥狀,就說明不是醉酒而是低血糖。
但實際上,醉酒和酒精性低血糖的臨床表現非常相似,如果不抽血化驗,有時臨床很難鑒別。因此,建議對所有到門診的酒精中毒者常規測定血糖,以便于及時正確地診治。
怎樣預防酒精性低血糖?
限制飲酒是預防本病的關鍵所在,糖尿病病人(尤其是肝功不良者)最好不要飲酒,如果實在推脫不掉,一定要想辦法將酒精對身體的危害降到最低。糖尿病患者飲酒時需注意以下幾點:
1.要避免空腹飲酒,特別是在你應用胰島素或磺脲類降糖藥時,在飲酒前可進食適量碳水化合物。
2.量要適度,不得酗酒。長期酗酒會導致營養不良,并影響肝功,導致脂肪肝、酒精性肝硬化以及中樞神經損害。所謂“適量”,是指一周內不超過兩個“酒精單位”。一個“酒精單位”為:啤酒360毫升,或干葡萄酒150毫升,或白酒45毫升。
3.選擇葡萄酒而不要白酒,因后者度數高而且不含有其他營養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