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是全國最大的淡水湖,是世界的“生命湖泊”,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濕地保護名錄。建設“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是江西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
建設“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十七大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為追求,以保障長江中下游生態安全為出發點,按照“生態優先、經濟驅動、流域‘掌’控、帶狀集聚、內外融合、文明示范”的要求統籌考慮經濟區環境保護、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土地利用及城鎮化格局,大力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護好鄱陽湖“一湖清水”,在“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內按照生態經濟產業化、產業經濟生態化的理念,規劃好生態經濟的發展,實現科學發展與加快發展的有機統一;實現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有機統一;實現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與環境保護的有機統一;實現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有機統一;實現自身發展與周邊聯結互動的有機統一。
建設“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生態文明的具體實踐。鄱陽湖流域作為我國各項資源較為富饒的區域之一,至今仍是“一湖清水”,生態環境保護良好,選擇在這一區域建設“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方向,符合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這一區域的建設,將能更好地詮釋科學發展與生態文明的理念,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從而在全國形成示范性區域,推出實踐科學發展觀、建設生態文明的操作模式。建設“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不僅有利于統籌鄱陽湖和環湖地區的保護與發展,實現江西“生態立省”與“加快發展”的有機統一,而且有利于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轉化為促進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
建設“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是保護鄱陽湖“一湖清水”、維護長江中下游生態安全、糧食安全、飲水安全的迫切要求。溫家寶總理在2007年4月視察江西時提出要“保護好鄱陽湖這一湖清水”,落實好這項囑托,保護鄱陽湖的生態環境,使鄱陽湖永遠保持“一湖清水”,是江西省義不容辭的責任。國內外專家一致認為,鄱陽湖是中國的最后“一湖清水”,它每年流入長江的水超過黃河、淮河和海河三河的總流量,是長江水流的調節器。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加快以及人口的增加,目前這“一湖清水”正面臨環湖城市工業污水與生活污水的威脅。“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建立,將會進一步增強湖區乃至江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使鄱陽湖避免太湖、滇池的命運;鄱陽湖如果保護好了,將為長江中下流地區的生態安全、糧食安全、飲水安全提供保障。
建設“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是對接中央關于加快發展沿干線鐵路經濟帶和沿長江經濟帶戰略的必然選擇。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形成若干帶動力強、聯系緊密的經濟圈和經濟帶。中部崛起戰略是中央在21世紀初作出的區域發展重大戰略決策,2006年中央專門下發的《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沿干線鐵路經濟帶和沿長江經濟帶”。目前,中部有四個城市群進入“國字號”行列,其中兩個在2007年還被列為國家“兩型”(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綜合改革實驗區。在中部崛起大戰略中,缺少江西省的重點區域的發展是不完整的。特別是“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正處于京九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的結合部,符合中央關于加快發展沿干線鐵路經濟帶和沿長江經濟帶這一戰略設想,不僅具有率先崛起的可能,而且具有促進兩大經濟帶加快形成的作用。“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建設,將能更好地聯結中部其余三大城市群,構建成新的中部經濟圈或長江中游經濟帶。
建設“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是一個龐大的復雜的系統工程,使命光榮、任務艱巨,需要我們長期的努力和堅持不懈的奮斗。當然,這需要國家政策給予大力支持,需要專家的悉心指導,也需要我們自己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建立與“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相適應的管理體制、協調機制、規劃體系和績效評價體系。我們相信,只要堅定不移地朝著這個目標和方向努力,環鄱陽湖區域乃至江西全省將成為一個生態環境優美、經濟快速發展、產業層次較高、文化繁榮、城鄉協調、社會和諧的功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