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子縣位于江西省北部,農村人口20.6萬,耕地面積14.3萬畝,人均耕地不足0.7畝,是一個典型的人多地少,農村勞動力富余的農業縣#65377;近幾年,星子縣積極統籌城鄉發展,鼓勵#65380;引導農民從土地勞作中走出來,以市場為導向,大力推進勞動力技能培訓,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村經濟持續穩步發展#65377;2007年全縣農村轉移勞動力9萬余人從事經商#65380;務工等,占全縣農村勞動力的56.1%,年創匯收入5.8億元以上,占全縣農民純收入的69%,被評為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先進縣#65377;
一#65380;充分調研市場,做好勞動力需求評估
政府每年對勞動力市場進行專題調研,充分分析市場勞力需求,對勞動力需求量進行綜合統計分析,為勞動力轉移提供有效的決策依據#65377;根據縣情以及勞動力輸出方向,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65380;勞務輸出型:一方面通過政府組織的縣域外的勞動力培訓#65380;就業基地與勞動力市場對接,安排勞動力就業,如通過在廣東東莞#65380;上海嘉定建立的就業基地,每年向外輸出勞動力2.7萬人;另一方面,對傳統的以親幫親,以親帶鄰的外出務工形式予以指導,拉動外出就業隊伍,每年大約有2.2萬人通過這種形式自主謀求職業,象北京建筑市場曾一度出現“星子村”現象,僅一個建筑工地星子人就達1000余人#65377;
2#65380;就地安置型:發揮本地資源優勢,發展產業,安置富余勞動力就業達2.3萬人#65377;以溫泉度假村為龍頭發展生態山莊#65380;特色餐飲#65380;農家樂等旅游產業群已初現規模,從業人員達1.1萬人,由本地能人郭斗星創辦的龍灣溫泉度假村,解決了當地1000余人就業#65377;以思麥博運動器材有限公司為龍頭的加工出口企業建成投產后可安置人員達1.2萬人,目前招收崗前培訓員工3000余人,建筑施工人員1000余人#65377;
3#65380;創業發展型:通過本縣實干能人創辦勞動密集#65380;投資規模不大#65380;生產靈活的企業,帶動農村勞動力就業,現有從業人員有1.8萬余人,主要有:以湖南#65380;湖北為代表的磚窯廠;以橫塘#65380;白鹿為代表的板材加工廠;以景德鎮從事日用瓷加工為代表的小作坊;以蘇家當#65380;橫塘#65380;澤泉等鄉鎮為代表的羽絨加工企業#65377;
二#65380;不斷強化措施,確保勞動力轉移實效
政府把勞動力轉移工作作為一項持續為農民增收的公益事業,在充分調研勞務市場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積極應對市場需求變化,從農民增收的迫切要求出發,不斷強化措施,改進方法,提高農民素質,增強農民工進城謀職的適應能力,確保勞動力轉移工作抓出實效#65377;
1#65380;以政府為主導,為勞動力轉移就業提供政策保障#65377;一是出臺文件指導#65377;從2006年起,政府相繼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富余勞動力就業的決定》#65380;《關于進一步加強就業和再就業實施意見的通知》等一系列相關文件,明確了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目標任務#65380;政策措施和各級黨委政府#65380;各職能部門的工作責任及考核目標#65377;二是加強組織領導#65377;成立星子縣就業與招工工作領導小組,由縣委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各鄉鎮場和有關職能部門都相應成立了領導小組,黨政一把手親自抓,同時將勞動就業力轉移工作列入鄉鎮和縣直單位黨政綜合目標考評#65377;三是黨員示范引導#65377;先后在湖南#65380;南昌等縣外企業組建8個黨支部,充分發揮黨員創業先鋒的示范作用,激發外出務工人員創業熱情#65377;
2#65380;以市場為導向,為勞動力轉移就業提供信息支持#65377;一是收集就業信息,拓寬就業渠道#65377;利用專版制作企業電視新聞片和企業家訪談節目,對本縣有一定影響的企業大力開展宣傳推介工作,在縣城#65380;鄉鎮和村委建設信息公告欄,共發放《企業招工信息特刊》12萬余份,發放信息宣傳單20000余份,提供就業崗位6萬余個,做到送崗上門,服務到家#65377;二是開展政策咨詢,掃清就業誤區#65377;勞動部門針對農民的知識盲點和就業顧慮,深入農村宣傳,共組織16次大型的就業和再就業政策咨詢活動,同時樹立創業典型,增強農民就業信心#65377;四是開通網絡服務,提供便捷渠道#65377;完善縣級公共服務信息網,建立勞務信息發布平臺,改進和加強勞務信息發布工作,并宣傳推介本縣有影響力的企業和長期在本縣招工的友好企業單位#65377;
3#65380;以培訓為基礎,為勞動力轉移就業提供技能保障#65377;一是政府免費培訓#65377;縣財政每年安排一定資金用于農村勞動力職能培訓,2007年共舉辦培訓班18次,農村勞動力培訓人員達6800多人次#65377;二是部門幫扶培訓#65377;農業局#65380;就業局#65380;老建辦等部門分別組織農村勞動力實施“陽光工程”#65380;“藍領工程”#65380;“雨露計劃”等免費幫扶培訓,三年來共培訓農民#65380;下崗職工共3萬余人#65377;三是企業實地培訓#65377;天沐溫泉#65380;龍灣溫泉#65380;銀星公司等200余家縣內民營企業,根據自身用工需要,每年培訓人員達2萬人,沿環山公路“農家樂”培訓共帶動我縣農村6萬余人吃上了旅游飯#65377;四是能人幫帶培訓#65377;充分利用本土在外就業能人,實施捆綁培訓,蓼南能人李四星等組建的“中快餐飲發展有限公司”每年培訓員工達5000人,帶動家鄉3800余人在外務工#65377;
4#65380;以解難為保障,為勞動力轉移就業提供后方支持#65377;一是幫助外出務工人員維權#65377;特別是做好法律知識#65380;基本權益保護#65380;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增強他們遵守法律法規#65380;依法維權和安全意識;在南昌等大中城市建立駐外勞務辦事處,落實務工人員的勞動保護#65380;工資支付#65380;社會保險待遇,協調解決勞務糾紛,依法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務#65377;二是做好勞務輸出后的回訪,每年由縣政府常務副縣長帶隊,組織就業局#65380;招商局等單位到勞務輸出重點基地進行調研走訪,傾聽用工單位意見和建議,掌握務工人員的生活和工作情況,幫助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三是解決外出務工人員子女就讀難題,政府出臺優惠政策,逐步對進城務工#65380;創業的農民子女入學減免借讀費,2007年829個家庭836名中小學生享受優惠政策,共減免借讀費16萬余元,涉及縣內外企業138家#65377;
三#65380;努力鞏固成果,擴大勞動力轉移效益
通過大力推進勞動力轉移工作,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65377;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全縣外出務工人員約有5.6萬人,年創匯收入5.8億元以上,占全縣農民純收入的69%,外出務工人均收入達1萬元以上,較留守農民人均收入高出一倍,成為全縣農村經濟增長的重要來源#65377;同時拉動了留守農民收入,農村勞動力轉移后,使一部分種田能手有了大展身手的舞臺#65377;原來每個勞動力不足2畝耕地,通過土地流轉,使每個留守勞動力擁有4-5畝耕地,甚至出現百畝以上種糧大戶#65380;種棉大戶,他們的平均收入也比原來增長了一倍,成為全縣農村經濟的重要補充#65377;政府抓住這一良好的發展態勢,充分利用,把經濟效益轉化為社會效益,整體推進社會事業的發展#65377;
1#65380;提高了社會整體素質#65377;外出務工人員一般要先通過技能培訓后進入企業,接受現代企業規范的管理,城市文明生活的熏陶,農民素質明顯提高,過去宗族械斗,迷信邪教等陋習得到有效遏制,尊老愛幼#65380;祟尚科學新風已形成#65377;今年春節,幾個自然村的外出務工青年集體出資宴請村中60歲以上老人共進大餐被傳為佳話#65377;
2#65380;推動了縣域經濟發展#65377;通過農村富余勞動力培訓轉移,有一技專長的勞動力不斷增加,據不完全統計,我縣現有外出務工經驗并掌握一技之長的熟練勞動力超過4萬人#65377;熟練勞動力回流,改變企業招工難題,滿足了當地企業發展需求,同時吸引了象思麥博運動器材公司#65380;優力維特電梯制造公司等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紛紛落戶星子,從而推動了我縣經濟飛速增長#65377;
3#65380;培育了企業成長#65377;星子縣在外務工人員通過多年資本積累,學會了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從打工崽變老板不下百余人,其中資產超億元企業有幾家,象中快餐飲發展有限公司已成為全國大專院校后勤服務行業的佼佼者,連鎖企業遍布廣東#65380;浙江#65380;江蘇#65380;湖南等省#65380;市三十多所學校#65380;工廠,企業員工達五千多人,他們的做法得到原省委書記孟建柱的肯定#65377;
4#65380;促進了新農村建設#65377;通過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積累了一定資金,在看見外地鄉鎮#65380;農村的現代化建設時,建設好家鄉意愿不斷增強#65377;在我縣新農村建設工作啟動后,他們踴躍捐款出資,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2007年捐資超過1000萬元,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有力后援#65377;
[作者簡介]曾伍根,男,中共江西省星子縣委辦公室#65377;
[責任編輯: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