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大坑鄉說起肖昌垣,有的人可能不知道是誰,但只要說到“阿寶”就無人不曉了#65377;說起“阿寶”的“美名”,可真有點來歷,上世紀八十年代,肖昌垣剛開始養蜂時,對蜜蜂的喜愛到了如癡如狂的地步#65377;他養了2箱蜜蜂,不管刮風下雨,每天都守在蜂箱旁,密切關注著蜜蜂活動的規律,并做好飼養筆記,老婆笑他說:“你把蜜蜂當寶寶了,比對自己兒子更好”,所以直到現在鄉親們還親切地叫他“阿寶”#65377;
肖昌垣,男,1962年出生,中共黨員,現任江西省遂川縣大坑鄉大洲村黨支部委員#65380;會計職務#65377;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頭腦靈活的肖昌垣就開始充分利用該村的自然生態資源,發展養蜂產業帶頭致富#65377;創業有成后,作為一名黨員,他又毫不保留地把掌握的養蜂技術傳授給鄰里鄉親,帶領群眾致富,全村70%的農戶養蜂,蜂群2200多箱,年產蜂蜜5萬多公斤,村民30%的收入來自養蜂產業,全鄉“最貧窮的村”因為養蜂成為了“首富村”#65377;2003年#65380;2004年#65380;2005年肖昌垣多次被遂川縣委#65380;縣政府表彰為“雙帶”標兵#65380;“農民增收標兵”,2007年被國家科技部表彰為“星火科技二傳手”#65377;
帶頭致富:一個創業者的贊歌
大洲村位于大坑鄉西北部,是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與井岡山市下七鄉#65380;遂川縣五斗江鄉#65380;堆子前鎮毗鄰,距鄉政府所在地16公里,全村有9個自然村#65380;131戶570人,有林地面積11310畝,其中原始次生林中被稱為“蜜源之王”的野桂花林地面積8000多畝#65377;8000多畝的野桂花林地孕育著巨大的天然蜜庫,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年輕氣盛的肖昌垣便發現了這筆巨大的財富,他嘗試著發展養蜂業,可是一開始由于自己缺乏技術,使用傳統的飼養方法一箱蜂一般年產只有十多斤蜜糖,但也讓他嘗到了甜頭#65377;于是肖昌垣決心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帶頭做大養蜂產業#65377;要做大養蜂產業就要掌握先進的養蜂技術,提高蜂蜜產量#65377;1987年4月,肖昌垣專門到江西省養蜂研究所參加養蜂技術培訓,學習“中蜂新法飼養”技術,并訂閱了《中國養蜂》#65380;《蜜蜂雜志》等十余種養蜂科技書籍#65377;回來后,肖昌垣潛心鉆研書籍并密切觀察蜜蜂的活動規律,摸索著如何“割糖”#65377;有一次他在“割糖”時不小心抖動了一下蜂巢,蜜蜂受了驚,把他當成了敵人,瘋了似的撲向他,蜜蜂紛紛朝他臉上#65380;身上刺去,等到家人來救他時,幾乎不認識他了,他的臉已經腫成了一個圓球,眼珠都打不開#65377;雖然他全身劇痛難忍,但是他的心更痛,因為蜜蜂刺了他的同時它們生命也就快結束了#65377;后來家人告訴他,他身上至少有200個蜜蜂刺#65377;經過對養蜂技術鍥而不舍的鉆研,他當年試養的2箱蜂產蜜150多斤,收入達1000多元,產蜜量比傳統養蜂技術提高了6倍#65377;在不斷地學習和實踐中,肖昌垣熟練掌握了中蜂新法飼養技術,從人工培育蜂王到人工分蜂#65380;病蟲害防治他都能輕車熟路,應付自如#65377;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他年養蜂量均達130多箱,產蜂蜜7000多斤,僅這一項收入就超過7萬元#65377;養蜂讓他富裕起來,成為了全村第一個住上“洋房”,開著小車的“小老板”#65377;
帶領群眾致富:一個黨員的本色
作為一名中共黨員,致富后的肖昌垣,想到的更多的是本村的父老鄉親#65377;由于地處偏僻,交通非常不便,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800多元#65377;肖昌垣想:同在一個村,自己已經脫貧致富了,而村民們卻有的還愁著溫飽生計#65377;作為一名黨員,自己有責任有義務帶領群眾發展養蜂產業,帶領他們脫貧致富#65377;肖昌垣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村民們,村民們都愿意跟隨著他學習養蜂技術,走養蜂致富之路#65377;從此,肖昌垣的身影經常在鄉間小道上穿梭,在村民家中忙碌#65377;他多次召集村民講授養蜂技術,幫助引進蜂種,村民們在養蜂中遇到難題時,他隨叫隨到,及時幫助解決#65377;人工育王#65380;人工分蜂#65380;日常管理及病蟲害防治等技術,他都毫無保留地耐心教#65380;細心講#65377;白水洞自然村王和生#65380;黃宣美兩家多年養蜂,就是不賺錢,肖昌垣跑七八里路到他們家里幫忙查找原因,發現他們是在管理上不到位,沒有及時更換蜂王,才導致養蜂失敗,經過肖昌垣多次的技術指導,他們多年難以解決的蜂群下降現象得以解決,而且產蜜量明顯增加#65377;隨后肖昌垣養蜂名氣越來越大,事跡上了《井岡山報》#65380;吉安電視臺后,他家經常有養蜂人前來求教,不僅本縣新江#65380;五斗江等鄉鎮經常有人來學養蜂,就連許多外縣的養蜂戶也慕名而來#65377;井岡山黃坳鄉的李君連,在《井岡山報》上看到肖昌垣養蜂事跡后特意前來學習,肖昌垣免費為他傳授養蜂技術,并多次到黃坳指導他培育蜂王#65380;人工分蜂等#65377;
為進一步提高養蜂產業的組織化程度,作為大洲村支委成員,肖昌垣醞釀并帶頭組建了大洲村養蜂產業專業合作社,在合作社上建立了養蜂產業黨小組和蜂蜜加工銷售黨小組#65377;以黨組織為核心,以養殖戶為基礎,以合作社為載體,通過黨支部抓合作社,合作社聯黨小組,合作社和黨小組帶養殖戶的模式,有組織地帶動村民發展養蜂產業#65377;蜜蜂養殖黨小組以“1+1”模式即一名黨員幫扶一戶示范戶和“1+3”模式即一戶示范戶幫扶周邊三戶養殖戶,帶動農戶發展養蜂業,同時要求黨小組黨員為示范戶做到“四個一”,即提供一次技術輔導,幫助一定資金扶持,加強一次橫縱向聯系,解決一個養殖難題,充分發揮黨員上聯黨組織,下聯養殖戶的橋梁作用,搞好承諾服務#65377;養蜂產業專業合作社實行“五統一兩不”,為會員搞好服務#65377;“五統一”,即統一蜂種#65380;統一管理#65380;統一培訓#65380;統一技術標準#65380;統一銷售價格#65377;全村統一養殖了中蜂,規劃了蜂種管理,所有社員養殖的蜜蜂,由合作社統一管理分戶設放,分戶指導#65377;為提高養殖戶的養殖水平,肖昌垣爭取了縣農業局“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計劃,專項把養蜂技術列入教程,統一培訓,統一養殖技術標準#65377;為防止哄抬壓價,合作社又統一了銷售價格,確保養殖戶利益#65377;“兩不”即“不推諉”#65380;“不保留”,合作社社員不得推諉職責,不得推卸責任;不保留養殖秘密,相互宣傳推廣好的經驗做法#65377;通過黨小組和合作社的服務促動,提高了養殖戶的技術水平以及蜜蜂產業的規模化生產水平,推進了產業化經營#65377;養殖業發展后,加工業是關鍵#65377;為解決蜂蜜加工銷售問題,肖昌垣決定建立蜂蜜加工廠,以“企業+基地+養殖戶”的模式帶動蜜蜂養殖業,全部收購所產蜂蜜,大洲野桂花蜂蜜加工廠于2005年12正式投產#65377;為加強與合作社和養殖戶的聯系,肖昌垣又在加工廠建立了蜂蜜加工銷售黨小組,黨小組黨員做到“兩個確保”,即確保全部收購基地養殖戶所產蜂蜜;確保蜂蜜加工質量,加強對生產過程的監管#65377;為讓加工的蜂蜜有自己的身份,肖昌垣又注冊了“華云仙”牌商標#65377;加工后的蜂蜜投入市場后,一舉成功#65377;加工廠年收購基地蜂蜜5萬多公斤,產值達220多萬元,產品遠銷廣東#65380;南昌#65380;贛州等地#65377;
正如群眾說的:“養蜂副業真是好,投資少效益高,不用土地和肥料,大把鈔票進腰包”#65377;目前,在肖昌垣的帶領下,大洲村養蜂戶達90戶,占農戶數的70%,養殖大戶25戶,占養殖戶的30%,全村養蜂2200多箱,年產蜂蜜5萬多公斤,產值達200多萬元#65377;今年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8萬多元,同比增長20%,農民人均從中增收350多元,達3300多元,其中來自養蜂產業的收入2600多元#65377;村級經濟和村民通過發展養蜂產業致富后,又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改善生產生活條件,該村制訂了村莊建設#65380;村莊整治#65380;產業發展#65380;土地利用與林業開發等規劃,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65377;爭取扶貧開發資金50多萬元,村里籌資40多萬元,修通了圓洲至大洲長7.5公里,寬4.5米的水泥路,解決了群眾最關心#65380;最迫切#65380;最直接受益的“行路難”問題#65377;投入12萬元新建了村委會辦公大樓#65377;同時大力實施“戶戶通”飲水工程,修建入戶路,建立移動基站和電視接收器,基本實現了“五通一氣”目標,如今全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徹底改變,群眾安居樂業,幸福地生活在一個社會主義大家庭里#65377;
[作者簡介]肖衛前,男,江西省遂川縣大坑鄉黨委書記;李小鵬,男,遂川縣大坑鄉鄉長;黃橋生,男,遂川縣大坑鄉黨委委員#65377;
[責任編輯:李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