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例是行棋著法的法律性規定,是保證象棋比賽順利進行的科學武器,也是監督、調節、裁決待判局面的法規。
2007年象棋競賽規則(試行本),共計七章,棋例獨占兩章,由此可見棋例是規則中的重中之重。然因其屬學術性問題,若想熟練地駕馭它,卻有一定難度。在重大比賽中,常因棋例發生爭執,影響賽會的正常進行。
就在今年北京舉辦的第六屆“威凱房地產杯”全國象棋排名賽上,3月7日下午2點30分準時進行了第六輪比賽,開賽40分鐘后第八臺的謝靖與孫浩宇激戰16回合后,形成了如圖1形勢,以下接走:

17.馬三退二 車9平8
18.馬二進三 車8平9
19.馬三退二 車9平8
20.馬二進三 車8平9
21.馬三退二 車9平8
22.馬二進三 車8平9
雙方著法循環不變,形成了待判局面。紅方要求裁決,于是停鐘。裁判長見這個待判局面較為復雜,為慎重起見,把副裁判長及值臺裁判員召集在一起研究。15分鐘后裁判長來到第八臺雙方前宣布,根據2007年象棋規則,紅方退馬、進馬屬一打一閑,黑方兩步平車是兩打,應由黑方變著,不變作負。
執黑棋的孫浩宇如同被打了一悶棍,感覺實在冤枉,態度不夠冷靜,與裁判爭執起來。繼續比賽后,黑方堅持不變,被值臺裁判員判負,黑方心里不服,拒不簽字。后經領導說服,才在記錄紙上勉強簽了名。
時至今日,孫浩宇仍在網上表白,“如果有棋迷認為我對判罰態度不夠冷靜的話,我在此誠懇地向他們表示歉意。但是對于該棋例判罰本身,我仍要保留不同意見。”
對于這個典型棋例,眾人一致口徑是紅方所走出的相應兩步棋,一步是捉,一步是兌,為允許著法。然而對黑方的走棋性質卻大相徑庭,有的認為是兩閑,有的認為是兩打,究竟孰是孰非?這個問題確實不是幾句話就能說清楚的,讓我們一起對“從捉到捉”追根溯源。
早在《1987年中國象棋競賽規則棋例細則》第五條就規定:“凡是原來已經捉著對方棋子的子或其他有關的棋子(包括聯合捉子中的一個),走動后仍存在捉的(即從捉到捉),應區別兩種情況,作出不同處理:(一)形式上和本質上都沒發生變化時,按閑著處理。(二)形式上或本質上發生變化時,則按打處理。”舉例如圖2,并裁決如下:紅馬長捉。黑方車炮屬于聯合捉子,黑炮走動前后,黑車均能吃紅底馬,但避炮以后,已從互相換子,變成能夠得子,本質上起了變化。因此,兩步走炮均按打處理。二打還二打,雙方不變作和。
依照《87規則》,圖1中的黑方,兩步平車均屬從捉到捉,本質上起了變化,由得失相當或得不償失變成能夠得子。因此兩步平車均應按打處理。這個裁決結果與圖1的裁決結果不謀而合。
《1999年象棋競賽規則》對從捉到捉作出根本性的改動。第七章第6條規定:“凡是原來已經捉著子或相關子,走動后無新的捉子行為(即從捉到捉),均按閑著處理。”請看下例。

如圖3與《87規則》中的棋圖大體相同,但裁決上卻有了根本變化。《99規則》對這個待判局面裁決如下:盡管黑車依仗炮的保護能吃紅方底馬,但避炮屬于從捉到捉的閑著。而紅馬長捉無根的黑炮違反禁例,紅方不變作負。
編輯
小 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