藪貓是怎樣一種“貓”
藪貓是貓科動物的一種,它的英文名是serval,最初來自葡萄牙語,意思是“像鹿一樣的狼”。不過說真的,藪貓的“長相”真的好好看!
藪貓的皮毛呈沙黃色或紅棕色,身上到處是黑色的斑紋或斑點,只有腹部的顏色偏白。生活在西非的藪貓,身上的斑點相對小一些,而且也不那么明顯,曾經有人認為它是另外一個獨立的物種。總的來說,濕潤地區的藪貓斑點比較精巧,而較為干旱地區的藪貓斑點比較大。
最惹人愛的,是它那纖細的身體,修長的四肢,頎長的脖子,小頭上那長長的吻,外加一對高高在上、緊緊收攏、耳背毛色黑白相間的超級大耳朵——嗬,這耳朵不僅長得俊,似狼似鹿,在功能上尤其先進!
藪貓的個頭與獰貓差不多,體長約67~100厘米,尾巴較短,一般不到身長的三分之一,尾巴上有漂亮的黑色環紋。但它的四肢很長,長達1米的超級長腿十分擅長攀爬跳躍,上樹、游泳無一不精,與花豹相比真是毫不遜色。
同多數貓科動物一樣,藪貓基本在晨昏或夜間活動。當雨季或哺育后代時,它們有時也會在白天出來捕食。數數藪貓的本領
耳朵像天線,可以聽到很遠的聲音,包括老鼠之類的動物發出的輕微叫聲以及活動的聲音。藪貓的耳朵外形像漏斗,構造卻像一個搜索器。它的聽覺神經異常發達,可以搜索到各種細微的聲音,許多人或其他動物聽不到的聲音,藪貓都能聽得到。藪貓的大耳朵在捕獵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們需要用那對超強的大耳朵聆聽草叢或地下小動物細微的活動聲,以準確分辨這些小東西的位置。
目光如電,視覺超級發達。所有貓科動物的眼睛都比較特殊,光線強一點的時候,小型貓科動物的眼睛會呈一條線,大型貓科動物像老虎、獅子等,眼睛會成為一個圓點;而當光線較暗的時候,它們的瞳孔會放大。藪貓也不例外。它那富有彈性的瞳孔,收縮能力特別強,視覺敏銳性是人類的六倍。加上寬闊的視角,使它看到的范圍更加廣闊。即便在夜里,藪貓照常出沒于“戰場”,殺敵于無形,這都要歸功于它那對在黑夜里依然明亮的眼睛。它的視網膜上有一組細胞,可以收集微弱的光,然后把這些光反射出去,乍一看,這黑夜里的眼睛還真像一個通了電的小燈泡。
胡須像電子晶片一般敏銳。藪貓胡須的末端連著許多感知神經,不但可以探測周圍物體之間的距離,還可以感知潛在的危險。盡管藪貓勇于作戰,但也要處處提防。俗話說: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如果這個靈敏的設備受到損壞,將直接影響藪貓的“生活質量”,甚至會要了它的小命。
鼻子更敏感。我們人類大概有500萬個嗅覺神經,而它有1900萬個。它的鼻子在“戰斗”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這也讓藪貓可以得意地炫耀:嘿嘿,咱們能聞到很多一般動物聞不到的氣味喲。
藪貓的“領地”
藪貓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部分地區,除了非洲北部和西南部的干旱沙漠以及中部的熱帶雨林以外,都能見到它們的足跡。藪貓喜歡在水源充足的高草草原地帶生活,在這里,它們剛好可以利用修長的四肢像羚羊般在高高的草叢或蘆葦間跳躍。不過盡管藪貓分布甚廣,但由于它們熱衷于擇水而居,種群之間因此呈現隔絕狀態。在北非阿特拉斯山脈,據稱還有藪貓的一支亞種殘存。但即便那里真有幸存者,它們也早已陷入絕境,因為那里已經有20年沒人見過藪貓了。
藪貓的“天敵”
藪貓的“天敵”除了豹、狗之外就是人。由于十分不幸地擁有一身漂亮的皮毛,藪貓成為人類迫害的對象(制一件毛皮大衣需要殺害13只成年藪貓)。而且,人類還認為它們是家畜的殺手而對它們施以毒手,盡管那很可能是獰貓或者豺干的。另外,熱衷毒藥的人類每當毒殺鼠類,也會讓這種以鼠類為食的動物跟著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