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則1;團隊:財散人聚
2007年,有網友通過博客向牛根生提問:
在這里想請教您一個問題,對于目前有想法的年輕人,您能給他們什么好的建議嗎,如何突破一些屏障,創業成功?
牛根生用自己的親身體驗,回答了這個問題——
您問的這個問題,可以說沒有答案,也可以說有無窮個答案。
我在這里只提一條參考意見,我把它稱作“創業天條”:“異心圓”變“同心圓”。
這世上的企業,最初成立的時候情況其實都差不多,幾個小兄弟,幾條破槍,每個人總共也發不了幾發子彈,就和正規軍干上了。
可是,這后面的差距逐漸就擴大了,有的人越干聲勢越大,有的人越干動靜越小。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條很有共性,那就是“財聚人散,財散人聚”。
企業的第一個戰利品,也許只不過是鍋蓋大的一塊蛋糕。可是,這第一塊蛋糕的分割卻很有學問。假如領頭的將軍切走4/5,只給沖鋒陷陣的眾弟兄留下1/5,你說下一次這個仗還怎么打?有的人抱怨,有的人怠工,有的人想走,有的人說閑話,這第二仗還沒開打呢,人心就先散了一半。
[原理]
如果把企業比作一輛公共汽車,那么,創業者、管理者只是這輛車上的司機而已,本車的核心目的是把來來往往的乘客運到他們想去的地方,“乘客本位”是司機的“根本大法”。
法則2:項目:優生優育
老牛感官:這8年來,無數的人向牛根生“勸諫”過,一會兒有人說這個產業好,一會兒又有人說那個產業好……面對一切誘惑,牛根生堅守乳業,不為所動。
不僅如此,就是在乳業里,牛根生也盡可能采取聚焦策略。剛開始那幾年,牛根生只做六七個產品。2000年的時候,有一次去酒泉參觀一家乳制品企業,在展覽室里,陳列著四十多種產品,可謂琳瑯滿目!于是,隨行的領導很不高興地責怪筆者:“你們公司才做六七種。”筆者沒說什么。等賓主雙方在會議室里座談的時候,酒泉的那位廠長喜滋滋地說:“去年我們銷了5萬多元,今年的發展態勢非常好,計劃做到48萬元的銷售額了!”阿彌陀佛,他40多個產品全年才銷48萬元,我們的六七個產品那時已經銷到2個多億了。接下來,輪到批評牛的領導自覺難堪了。
所以,做產品,最需要講究的就是“優生優育”。生下鼠,哪怕一窩也不值錢;生下虎,哪怕一只也大有本事!濫生濫育,生得越多浪費越大!
[原理]
同樣的光通量,凹透鏡無所作為,凸透鏡點燃熊熊大火。為什么?學問只在散與聚。
法則3:決策:全盲定律
據有關統計資料,1970年的全球500強,12年后的1982年就消失了1/3。美國蘭德公司估計,世界上破產倒閉的大企業,85%是由于企業家的決策失誤所造成的。
為了最大限度地規避決策失誤,蒙牛在決策管理上提出了“全盲定律”。其決策方針是: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時間提任何意見,“民意”是另一道“圣旨”。
2004年7月19日至8月19日,蒙牛舉行了一次為期一個月的“尋找短板,自我超越”大型方案征集活動,當時14個省市20多個生產基地的干部積極參與,組委會共收到1300多個競賽方案,其中10個方案獲得“最佳方案”大獎。
2006年,一項旨在“全員開腦”的提合理化建議活動在:全集團大規模展開。其中,常溫液態奶本部僅兩個月就收到了9000多條合理化建議。
這一切都是為了保證大小決策均運行在科學的軌道上。有位作家說過,“如果你的火車行駛在錯誤的鐵路上,那么,你所到達的每一個車站都是錯誤的”。反過來,如果選擇了正確的決策軌道,所到達的每一個車站就應該都是正確的。
[原理]
在決策中,大家全都是“盲人”,全都扮演著“盲人摸象”里的某個角色——只知其一其二,不知其三其四——從總裁到門衛,無一例外。因此,每個人都需要借助別人的眼睛來延伸自己的“視線”。
(原文見北京大學出版社《蒙牛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