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傍晚,夜幕拉開后,成群的蝙蝠在黑暗的夜空上下翻飛著,它們穿梭往來,時而兜圈子,時而快速急轉,在飛翔中忙碌地捕捉昆蟲,卻從來沒有和任何物體相碰撞過。
這種頭部和軀干像老鼠的哺乳動物的夜行習性,總是讓人感到有幾分神秘。
唯一會飛翔的獸類
人們常用“飛禽走獸”來形容鳥類和獸類。但這種說法,有時卻并不一定準確。因為有一些鳥類并不會飛,如鴕鳥、鴯鹋和企鵝等,同樣也有一些獸類并不會走,如生活在海洋中的鯨類等。而蝙蝠類不但不會像一般陸棲獸類那樣在地上行走,卻能像鳥類一樣在空中飛翔,它是自然界中唯一真正能夠飛翔的獸類。
蝙蝠雖然沒有鳥類那樣的羽毛和翅膀,但其前肢十分發達,上臂、前臂、掌骨、指骨都特別長,并由它們支撐起一層薄而多毛的,從指骨末端至肱骨、體側、后肢及尾巴之間的柔軟而堅韌的皮膜,形成蝙蝠獨特的飛行器官——翼手。
蝙蝠善于飛行,飛行時把后腿向后伸,起著平衡的作用。但它起飛時需要依靠滑翔,一旦跌落到地面后,就難以再飛起來。所以,蝙蝠的飛行和鳥類的飛行還是有著本質的區別。
“明察秋毫”的本領
曾經有人做過試驗,把蝙蝠放在有蚊子的黑暗房間里,電子記錄儀顯示,蝙蝠能在幾分之一秒發現蚊子,捕捉蚊子的速度也很驚人,每分鐘能捕捉十幾只,既準確,又靈活。
即使把蚊子放進用鐵絲織成的網格中,網格的寬度只有蝙蝠展翼時三分之一,蝙蝠照樣會發現障礙,在一剎那間,收起翅翼,靈活自如地穿過網眼。最為奇特的是,蝙蝠還有辨別物體是大還是小,距離是遠還是近,是十字型,還是圓環型,是昆蟲,還是樹木。蝙蝠簡直能在夜空中“明察秋毫”。
蝙蝠的這種獨有的捕食和飛翔本領,憑什么指引方向呢?
“活雷達”
科學家發現,蒙住蝙蝠的眼睛,它照樣能正常飛翔,但是當把它的耳朵、嘴和鼻子塞住以后,它就會四處碰壁,無計可施了。原來,蝙蝠的喉嚨在飛行中不斷地發出高頻率的尖叫聲,然后通過嘴和鼻子發出去,這種超聲波信號碰到任何物體時,都會被反射回來,再傳到它的超常大耳廓的耳朵里。
蝙蝠正是憑借著自己特有的聲納系統來發現目標和探測距離的,因此蝙蝠有“活雷達”之稱。
人們對蝙蝠天然的聲納系統進行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后,給飛機裝上雷達,保證了飛機的安全飛行。
保護蝙蝠
同許多動物一樣,一些蝙蝠的種類在自然界越來越少,瀕于滅絕。
用于消滅昆蟲的毒劑和保護樹木的藥劑,能把蝙蝠在冬眠時殺死,許多錯誤的觀念也使人類大批地捕殺它們,蝙蝠的生存環境越來越糟糕。
蝙蝠在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中起著很重要作用。食蟲類蝙蝠能消滅蚊子、夜蛾、金龜子等害蟲,有人統計過,一只蝙蝠一夜可捕食3000只以上的害蟲。蝙蝠的糞便還是很好的肥料。經過加工的蝙蝠糞被稱為“夜明砂”,是中藥的一種。蝙蝠還是研究動物定向、定位及休眠的重要對象。
人們有責任保護瀕臨滅絕的蝙蝠。
(千子/編輯)
蝙蝠有900多個不同的種類,遍及世界各地。盡管它們看上去很像鳥類,但它們沒有羽毛,也不生蛋。它們是哺乳動物:雌性產下幼仔,用乳汁哺育。
某些種類的蝙蝠是飛行高手,它們能夠在狹窄的地方非常敏捷地轉身,蝙蝠是唯一能振翅飛翔的哺乳動物,其他像鼯鼠等能飛行的哺乳動物,只是靠翼形皮膜在空中滑行。
夜間,蝙蝠靠聲波探路和捕食。它們發出人類聽不見的聲波。當這聲波遇到物體時,會像回聲一樣返回來,由此蝙蝠就能辨別出這個物體是移動的還是靜止的,以及離它有多遠。
長耳蝙蝠在飛行中捕食昆蟲,它也能從葉子里把蟲子抓下來。它的大耳朵使它能接受回聲。
蝙蝠什么都吃,包括果實、魚類、花粉、甚至血。大部分蝙蝠在夜間飛行時捕食昆蟲,每只蝙蝠都能辨別出自己發出的聲波,這說明即使與其他蝙蝠一起捕食,它也不會被別的聲波所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