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突出的當今世界,“民以食為天”更多地被擴充為“民以食品安全為天”。美國、加拿大的經驗和前車之鑒或許值得我們關注。
美國監管者:
被千百雙眼睛盯著
美國人買食品有一個習慣,必定先看包裝上的食品成分表。沒有成分表的食品,在美國是賣不出去的,商場也不敢進這樣的食品。因此,美國消費者對于食品的安全感是比較高的,這是美國食品安全管理的成功之處。其中原因,有人說是起步早,也有人說是執法嚴,還有人說是立法健全。但一個重要原因少有人提及,那就是美國食品安全的執法者本身就處在一種時時被監督、遭“教訓”的地位。他們盡管手握大權,卻戰戰兢兢,因為有千百雙眼睛在盯著。他們要面對來自媒體、科研界、消費者、國會等多方面的壓力。
當然,憑心而論,美國社會總有一部分人士對食品安全問題似乎有些“精神過敏”,一有風吹草動就大做文章,對執法者口誅筆伐。但執法者卻不得不一一認真應對,不斷通過研究來證明執法過程的正確性。
在這種辯論的過程中,事實上是向廣大消費者普及了食品安全和有關法律知識,并通過多方參與促進食品安全監管機制的完善,逐步形成整個食品安全體系各個利益方的良性互動。
例如,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是美國食品安全系統的主要執法者,權力相當大。該局成員1萬多人,每年監控的產品價值高達1萬億美元,相當于美國國民每年消費總額的25%。該局不僅有1000多名稽查員監管美國近10萬家食品和藥物企業,而且擁有數量龐大的科研人員,所得出的研究報告非常具有權威性。
但就是這樣一個位高權重的機構,也常常受到輿論的責難。一部分消費者和科研人士,似乎專門與它對著干,挑它的刺,和它唱對臺戲。
美國消費者:
“挑毛病”永無止境
有意思的是,就在許多中國人“艷羨”美國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完善”的時候,有些美國人卻沒完沒了地進行批評。
美國疾控中心和一個名為“美國保健信托”的民間健康維權組織最近先后發表報告,列舉了美國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當中的各種“漏洞”,包括現有法規過時、資源分配不均、監管機構之間缺乏協調等。
美國保健信托執行主任列維說:“如果我們繼續延用一百多年前制定的食品安全法律,就無法保證所有美國人遠離受到污染的食品。我們需要21世紀的新食品安全標準。”他指出,目前美國食品安全方面的大部分資金都用在對“每一片雞、豬、牛肉進行檢驗”上,但卻使得對付大腸桿菌等現代病毒的資金不足。
此外,美國食品安全管理的有些做法過于官僚,不同機構之間分工不明。比如,冷凍比薩餅歸食品與藥物管理局管理,但只要冷凍比薩餅上有2%以上的肉類澆料,便要劃歸農業部下屬的食品安全檢驗署管理。
這些批評,盡管聽來有點吹毛求疵或者危言聳聽,但是從另一個方面而言,這樣無止境地“挑毛病”,對食品安全實際是一種督促和提醒。沒有一個食品安全體系是完美無缺的,但如果有人不時出來“拎一拎耳朵”,或許能起到“居安思危、防患未然”的預警作用。
加拿大當局:
1個月內控制食品危機
不久前,加拿大爆發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食品安全危機:由于受到李氏桿菌的污染,加拿大楓葉食品廠所生產的熟肉制品在全國范圍內引發病患和恐慌,迄今已造成多個省份共29人確診患病,其中至少15人死亡。
“百年老店”楓葉食品廠是加拿大最大的食品廠,其生產的三明治和其他快餐食品特許供應眾多連鎖超市、連鎖便利店,以及麥當勞等快餐連鎖品牌店。消息傳出,舉國恐慌,許多人一時間竟不知還有什么可以吃的東西。楓葉食品廠股票事發當日大挫10.2%,并引起食品類相關股票的連鎖反應,加拿大全國一度陷入“談肉色變”的危機中。
對此,加拿大有關方面采取了及時、有效、有針對性的應對方案,從發現事態到防治措施全面鋪開不到1個月,讓這起食品危機在較短時間內得到有效控制。
據加拿大媒體披露,7月下旬,加拿大安大略省有關部門已注意到李氏桿菌蔓延的趨勢;8月5日,首次在三明治中檢測到李氏桿菌;次日,加拿大食品檢驗局即鎖定楓葉食品廠的肉切片產品;8月14日,食品檢驗局召開電視會議,開始與各省有關部門攜手深入調查,2天后正式報告出爐;8月23日,加拿大衛生部正式通報事態情勢,各省也紛紛采取緊急應對措施,有效控制了受污染食品的蔓延,并迅速掌握了受害者的信息資料。
加“問題企業”:
不惜血本安撫公眾
事件的始作俑者楓葉食品廠在最初的驚慌失措后也很快作出應對。8月20日,未等官方通報發出,該廠即開始關閉1家相關廠房和召回相關產品20多個種類;24日,楓葉食品廠宣布召回相關工廠生產的全部220種肉類產品,行政總裁麥凱恩公開向全國受害者道歉。此后,該廠又陸續召回若干批未受污染、但已在消費者中引發恐慌的肉類產品,盡管此舉導致該廠直接損失高達2000萬加元,間接損失不計其數,然而,這種及時、公開的應對還是在很大程度上遏止了市場和社會的恐慌,避免了更大的社會危機。
不僅如此,一些并未被點名、間接使用楓葉產品的廠家也主動站出來承認并召回相關產品。在食品檢驗局、楓葉食品廠等網站上,每一個召回產品的批號、原產地、出廠日期、銷售范圍均歷歷在目。
這種看似興師動眾、甚至“自討苦吃”的做法,卻起到了安撫人心的作用,大眾的驚恐和憤怒情緒迅速平息后,自然而然地認為,既然污染信息公示得如此明白,那么沒在公示名單上的食品顯然是安全可靠的。于是,麥當勞恢復了昔日的熱鬧,而上班族也依舊用三明治和漢堡當早餐、中餐,一切仿佛都回到從前。
即便如此,仍有多達1100名加拿大各地的消費者以楓葉食品廠應對“欠積極”而提起訴訟,一旦敗訴,楓葉食品廠將不得不掏出至少幾億加元的賠償。
(摘自《國際先驅導報》原標題為《北美如何做到“民以食為天”》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