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經濟頻道近日報道,在北京寸土寸金的王府井步行街有一位修鋼筆的老人,他有一間擁有產權的鋪面,但生意慘淡,每月收入僅有2000多元。有人勸他,你把鋪面出租了,每月租金就有5000多元,自己還省心省力,為什么非要自己經營呢?老人說,我也不是傻子,這一點明白賬我能不知道嗎?可我如今干的事,不僅是經營生意,也是在經營我自己。我雖然每月少了3000元收入,但不影響我的生活質量,可我若閑下來沒事干或干我不喜歡的事,我就受不了。我活了70多歲,知道自己最需要啥。我這是全北京唯一的修鋼筆的鋪面了,喜歡鋼筆的北京人大多知道我,我能為那么多的人服務,這要比我一個月多掙幾千元錢更重要。
在商品經濟時代,人們的經營意識大大提升,然而,眾多人選擇經營的第一標準,就是收入的多少。只要自己的經營條件和能力具備了,人們都會選擇掙錢多的而不會選擇掙錢少的事情做。在經營中渴望的是經濟的最大價值,而不會是人的價值最優化。
我們許多的人生經歷都不是在經營自己,所以,因不會經營自己而一輩子不開心的人比比皆是。
(梁偉伯薦自《廣州日報》本刊有刪節圖:廖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