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安縣桑棗中學是一所初級中學。因教學質量高,連續13年列安縣中考第一名,綿陽周邊的家長都想把孩子往這里送。人數最多的班級,有80多名學生。
螞蟻啃骨頭般維修教學樓
汶川特大地震發生時,他正在校外辦事。手機打不通,待第一波震蕩過去,他立即往學校趕。他惦記著學校那棟沒有通過驗收的實驗教學樓,心里最怕的是實驗教學樓出事。
上世紀80年代中,實驗教學樓建設時,學校沒有找正規的建筑公司,斷斷續續地蓋了兩年多。到后來,沒有人敢為這棟樓驗收,老師和學生也不愿搬進去。
當時,他是普通教師,也是學校為數不多的黨員之一,別人不敢搬,他帶頭搬。
后來,他當校領導了,下決心一定要維修實驗教學樓。
1997年,他把與這棟新樓相連的一棟廁所樓拆除了,重新在一樓的安全處搭建了廁所。因為他發現,廁所樓的建筑質量很差,污水銹蝕了鋼筋,怕廁所樓牽連同樣質量可疑的新樓。
1998年,他發現新樓的樓板縫中填的不是水泥,而是水泥紙袋。他生氣,找來正規建筑公司,重新在板縫中灌注了混凝土。
1999年,他又花錢將實驗教學樓沉重的磚欄桿拆掉,換上輕巧結實的鋼管欄桿。接著,他又對這棟樓動了大手術,將整棟樓的22根承重柱子,從37厘米加粗到50厘米。
這棟實驗教學樓,建筑時花了17萬元,加固卻花了40多萬元。學校沒有錢,他就一點點向教育局要,左一個5萬元,右一個5萬元,在上級領導的支持下,他修樓的錢就這樣化緣而來。
教學樓時刻要用,他就與施工單位協調,利用寒暑假和周末,螞蟻啃骨頭般,一點點將這棟有16間教室的教學樓修好。
每學期堅持進行疏散演習
他知道,教學樓不建結實,早晚會出事,出了事,沒法向孩子家長交代。不是沒有見過出事的學校,有的學校墻沒弄結實倒塌砸到學生,有的學校組織不好,造成學生踩踏事故。
他不能讓這樣的危險降臨在自己的學生身上。于是,從2005年開始,他每學期都要在全校組織一次緊急疏散演習。演習前會告知學生,本周有演習,但孩子們不知道具體是哪天。等到特定的一天,學生正上課時,學校會突然用高音喇叭喊:全校緊急疏散!
每個班級的疏散路線、到達操場后的位置都是固定的。下樓梯時,每班必須排成單行。教室里面學生座位一般是9列8行,前4行從前門撤離,后4行從后門撤離。對這些,孩子們早已了解。孩子們還被告知,在2樓、3樓教室里的學生要跑得快些,以免堵塞逃生通道;在4樓、5樓的學生要跑得慢些,否則會在樓道中造成人流臃塞。
每次疏散完畢,他都要講評各班級存在的問題。
剛搞緊急疏散演習時,有人認為多此一舉,但他堅持。后來,師生們習慣了,每次疏散都井然有序。
老師不是上完課甩手就走,他要求老師在適當的時候要站在適當的位置。他認為適當的時候是:下課后、課間操、午飯晚飯,放晚自習和緊急疏散時——都是教學樓中人流量最大的時候;他認為適當的位置是:各層的樓梯拐彎處。拐彎處最容易摔跤,有老師在,可以避免發生踩踏。
每周二,是學校規定的安全教育時間,讓老師專門講交通安全和飲食衛生等。集會時,他不允許學生拖著椅子走,而必須平端椅子——因為拖著的椅子會絆倒人,后面的學生看不到前面倒的人,還會往前涌,所有的踩踏都是這樣出現的。
師生無恙,他渾身都軟了
地震發生時,學生們正是按平時練熟了的方式疏散的。老師喊:所有人趴在桌子下!學生們立即趴下去。然后,老師把教室的前后門打開,怕地震扭曲了房門。
由于平時經過多次演習,地震發生后,全校2323名學生、上百名老師,從不同的教學樓和不同的教室里,全部沖到操場,以班級為單位站好,用時1分36秒。
他從校外瘋了似地趕回來,沖進學校,看到的是這樣的情景:他的學生,都挨得緊緊地站在操場上,老師們站在最外圈,四周是8棟全部成危房,且有的已部分坍塌的教學樓。
安縣緊臨重災區北川縣,桑棗中學校外的房子全部受損,90多名教師的房子都垮塌了。但他最為擔心的那棟實驗教學樓并沒有塌,地震時,16間教室里坐著700多名師生。
老師們迎著他報告:學生沒事,老師們都沒事。
55歲的他,哭了。他后來說,那時,他渾身都軟了。
他叫葉志平,安縣桑棗中學校長,四川省優秀校長。
通信恢復后,老師們接到家長的電話,會扯著嗓門大聲地告訴家長:我們學校,學生無一傷亡,老師無一傷亡——說話時眼中噙著淚。
在這所學校,他的老師們收入都不高,教師平均月收入1126元。學校的墻上寫著:“責任高于一切,成就源于付出。”
(摘自《中華新聞報》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