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長達5年之久的“深圳金融界高管子女參加中考加10分”的規定雖然已經叫停,但類似的“特權贈予”現象仍在粉墨登場。
這幾年,原本是照顧烈士、少數民族子女的“加分”政策早已向財富英雄、精英人物傾斜。中考“加分”只是“特權贈予”現象的一種表現,還有形形色色的“加分”。比如在執法方面,有的地方頒發“榮譽市民證”,凡是被當地政府“榮譽”過的投資者,在執法部門進行人身、車輛、住宿檢查時享有豁免權;比如在安全保障方面,有的地方明確提出“為知名企業家提供專門保護”,通過“保護知名企業家聯絡辦公室”,協調公安機關保護知名企業家的生命財產安全;比如在交通方面,有的地方還為排行前50家的企業辦理“公務車輛通行證”,兩年內可以在該市各收費站免費通行等等。
無論是讓金融高管的子女享受中考“加分”,還是直接給強勢群體各種“特殊服務”、“特殊待遇”,都是一種“特權贈予”?!疤貦噘浻琛笨此朴兄没实睦碛桑瑢嶋H卻是資本和權力的聯姻。一些地方打著發展經濟的旗號,不惜擠占公共服務、公共資源,把“特權贈予”盲目地作為當地招商引資、吸引人才的“超級王牌”,培育出一些“特權人群”。
企業家、精英人物給社會創造了大量財富,地方政府應該鼓勵他們,獎勵他們,但是政府作為秩序維護者與公共產品提供者,如果把財富多寡當作公共資源分配的出發點,顯然有違社會公平,更會異化社會的公正底線。
特權,就是凌駕于法規法律之上的權力。一些地方政府的“特權贈予”行為,歸根結蒂是對法治缺少基本的尊重,缺乏法治意識和法治精神。動輒動用公共資源,搞“特權贈予”以示獎勵,或者“吸引優秀人才”,恰恰是保障公共利益意識的淡漠,是政府維護社會公正公平秩序的職能的弱化。
“特權贈予”的盛行,會加劇社會不平等,傷害和諧社會的構建,同時也在為社會上存在已久的“仇富心理”推波助瀾。走過30年的中國改革,最早的出發點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而,當一些地方流行的“特權贈予”開始與“先富起來的人”眉來眼去時,人們不禁暗暗擔心:千萬不能讓一部分人“特權”起來……
(摘自《工人日報》本刊有刪節 圖:左都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