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大地震,數萬人罹難,更多的人失去親人和家園。但災難已經發生,惟愿死者安息,生者堅強,擦干眼淚重建家園。
這個世界上,災難時有發生,但它并未阻止人們繼續生活。在地震、海嘯、颶風過后,在很多地方,新的城市又蓬勃發展起來。
日本:興建防災公園
1995年1月17日凌晨5時46分,以日本神戶市為中心的阪神地區發生7.3級強烈地震,許多人還在夢中,就被倒塌的房子掩埋,共有6432人遇難。由于日本木結構房子很多,地震引起的火災幾乎把半個神戶市點著了,滾滾濃煙使許多人窒息而亡,數十萬人無家可歸。
在日本人心目中,1995年的阪神地震是一次慘痛的經歷,但有序的災后重建工作給災區的人們帶來新的生活,也提高了日本應對地震的能力。
阪神地區的災后重建艱辛漫長,耗費了近10年之久,所用經費近10萬億日元(約合6700億元人民幣)。但在這個過程中,日本的相關法律體系和地震應對機制都得到進一步完善,最為直接的是人們加強了對地震研究、都市建筑防震工作和交通防震的重視。
災后,日本建筑物的抗震標準大幅度提高。日本政府從1996年開始,連續3次修改《建筑基準法》,把各類建筑的抗震基準提高到最高級別:除木結構住宅外,商務樓抗8.0級地震。
在反思其他一些比如食物和水的供應不能在震后立即送達震區等問題后,政府強化了公園防災的功能——公園在地震發生后,將成為災民臨時撤離的集中地,救災物資也要及時送達那里。兵庫縣是阪神大地震的主要災區,當地政府投資約400億日元(約合26億元人民幣),建設了16座公園用以避災。在這些公園中,除了各有一個大的臨時暫避地點,還有用來災后自救的地下儲水池、食物儲存室和其他設施。
巴基斯坦:政府指導實行
“自我重建戰略”
2006年4月初,燦爛陽光照耀著巴基斯坦北部的喜馬拉雅山南部地區,融化了積雪,驅走了嚴寒,也給致力于重建家園的地震災民帶來新的希望。
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北部地區發生7.6級強烈地震,巴基斯坦境內7.3萬人死亡,近13萬人受傷,
280萬人無家可歸,多個村莊被夷為平地。半年后,災區開始舉行防震住房、學校和清真寺的奠基儀式,大規模重建開始了。
據巴震后恢復和重建委員會主席阿爾塔夫·薩利姆介紹,巴基斯坦政府實行了“自我重建戰略”——政府鼓勵災民自己動手重建家園,政府向災民提供資金、技術和指導,建筑質量則由震后恢復和重建委員會負責監督。
2005年的地震造成巴基斯坦數十萬傷亡的重要原因是房屋材料和質量存在問題。為此巴控克什米爾政府組成技術委員會,為首府穆扎法拉巴德所有重建的房屋進行質量把關。每個重建住房的災民都可拿著房屋圖紙找到委員會,請他們幫助查找設計中的問題。
穆扎法拉巴德的部分城區位于滑坡的多發地帶,政府已經禁止災民在河道附近和坡地重建住房,那些地方今后將逐漸變為城市外圍綠化帶,以美化居民的生活環境,避免自然災害的發生。據參與重建的當地政府官員阿敏說:“我們一定要讓重建后的家園路更寬、山更綠、建筑更牢固?!?/p>
美國:颶風后將用7年
重建新奧爾良
2005年8月的“卡特里娜”颶風,給美國新奧爾良市造成了毀滅性破壞——遇難1836人,11萬套住房被毀。但災后僅1個月,本地人就開始返城,還有人在餐館外擺上餐桌,放起了音樂,在街邊架起液化氣灶,熬香噴噴的法式濃湯。
旅游休閑勝地新奧爾良有“忘憂城”之稱。颶風過后,關于新奧爾良的前途議論頗多,從放棄城市到縮小城區,到擴大城市周圍能夠蓄水減災的沼澤地,各種建議應有盡有。最后,美國總統布什定下基調:美國絕不能沒有新奧爾良。
新奧爾良重建計劃為期7年。至今,新奧爾良市長雷·納金還在世界各地奔走,尋求支持和資源。
2006年4月29日,一個名為“新新奧爾良——一片共有的空間”的展覽,在美國華盛頓舉行。來自荷蘭和美國的6家設計公司,提出了一些新奧爾良建筑物的重建設計方案。“卡特里娜”給新奧爾良造成了巨大災難,也帶來了新的機遇,人們期待她獲得新生,并為現代城市規劃樹立樣板。在這次展覽中,可以窺見新奧爾良的明天:
未來的新奧爾良將有全新的防洪堤及運河系統。設計示意圖顯示,防洪堤及運河系統經重建后合為一體,形成環境優美的、新的濱水公共用地。
新奧爾良圖書館是由荷蘭UN建筑工作室設計的。該媒體中心將地處新奧爾良的中心位置,成為該市知識網絡和文化的中心。它有著與眾不同的階梯式外形,其設計靈感源于古老的金字塔。
“卡特里娜”颶風肆虐之后,占地1300畝的新奧爾良市著名的城市公園超過90%的地方被水淹沒,公園內的千余棵樹木遭到損毀。荷蘭城市設計公司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復原后的城市公園:成林的樹木、巨大百合花池塘、公眾散步場所和一條蜿蜒河流。
新奧爾良重建的整體規劃是打造成一個更宜居的城市,不僅能夠將疏散轉移的居民吸引回來,而且還能夠吸引新居民。
(何軍林、張源薦自《青年參考》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