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林 1961年6月出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中共黨員,清華大學無線電技術專業學士,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專業碩士,清華大學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博士,研究員。曾任清華大學副秘書長、校長辦公室主任,海淀區副區長、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管委會主任、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副主任。現任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
記者:您在大學做過科研,在中關村科技園區核心區海淀園工作多年,后來又在全市層面抓科技工作,一直與科技緊密相關,請您談談最深的感觸是什么?
馬林: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也是鄧小平同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英明論斷發表20周年。縱觀30年來的發展歷程,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產生巨大飛躍,對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其關鍵在于堅持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方針,以機制體制創新調動起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中關村就是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最早探索起步的地方。從上世紀80年代初,中關村出現“電子一條街”,到上世紀80年代末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實驗區成立之后,中關村掀起科技人員“下海”創業熱潮,創造了支持民營科技企業運行的新機制,打開了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問題的突破口。就這樣,中關村探索創新的經驗逐步放大到全市和全國。可以說,改革是無止境的,要解決落后的生產力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必須尊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科技自身發展規律,不斷沖破機制體制上的障礙,充分釋放首都豐厚人才資源、科技資源的巨大潛能。
記者:您能否舉一個具體事例來說明機制體制創新對科技工作重要性?
馬林:科技工作的目的是推進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解決經濟建設社會發展中的重大關鍵問題,使人民群眾得到最大的實惠。我就舉一個組織科技資源聯合攻關解決病毒性肝炎防治問題的例子吧。病毒性肝炎是我國常見而且危害較大的傳染病之一,為了有效解決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問題,市科委決定投入1500萬元,自2003年啟動“病毒性肝炎臨床診斷及治療的一體化研究”項目。該項目在組織方式上發生了根本變化,過去我們科研經費主要是支持解決一個個點上的具體問題,醫院長期形成的是小集體科研模式。而這一次我們決定要大范圍整合醫學研究資源,用科研經費支持一種新的醫學研究模式,來攻克關系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難題。
這一次共組織了17家中央、軍隊、地方醫院96位高水平專家共同參加,成為我市歷史上醫療衛生領域專家級別最高、經費最多、參加單位最多的科研項目。該項目建立了統一的研究平臺和專家會診機制,對病例等研究資源實現共享,3年中專家集中會診患者460人次,避免了過去組織大項目容易出現的各個分課題相對獨立、研究經費一分了之、成果簡單匯總的現象,有效地解決了一些小課題或分散課題難以解決的醫學問題。項目取得了豐碩研究成果,使“原因不明病毒性肝炎”的確診率提高60%以上,在國內還首次實現了對病人保持高水平治療的同時治療費用下降的結果,并為國家《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肝衰竭指南》的起草與推廣提供了重要支撐,該項成果已在全市醫院得到廣泛推廣。中華醫學會副會長吳明江等專家給予高度評價,認為該項目能夠將首都如此多的大醫院、大專家組織起來進行科研攻關,這是我們國家多少年來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從實質上與其說是科研本身的成功,不如講是科研管理創新和組織創新的成功。這個例子生動地說明:人還是那些人,一旦采取新機制將他們組織起來,調動起大家的積極性,就會爆發出難以估量的能量。
記者:感到近幾年市科委在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方面做出許多新探索,工作方式發生重大變化,您在其中起了關鍵作用,請介紹一下主要改革脈絡?
馬林: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我個人能力十分有限,只是一個召集人,榮幸的是遇到了科委這樣一個富有戰斗力、凝聚力的團隊。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面臨新形勢、新要求、新挑戰,科委干部群眾上下同心,奮發進取,甘于奉獻,勇于創新,始終保持了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改革是從明確思路開始的。 2004年我們在總結“首都二四八重大創新工程”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剖析了針對長期存在的科技與經濟脫節、把首都潛在創新資源優勢轉化為首都發展優勢問題,向市委市政府報告了我們的調研結果,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認為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認真科學地分析北京發展要求和現實情況的基礎上,市委市政府明確了“一二三”科技工作總體思路,即實現由院所、高校為中心的技術主導型的創新體制向以企業為中心的市場主導型的創新體制轉變;加強科技創新資源向郊區縣的輻射、擴散;加強科技對城市建設、城市管理和社會發展的支撐;實施力促企業成為創新主體的“引擎行動”,實現市區與郊區縣協同發展的“涌泉行動”,推進首都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技奧運行動”。
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我們加快了改革進程,實施了科技推動首都經濟社會發展主題計劃,主要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第一,通過組織大規模的科技需求調查和有針對性地開展需求分析與技術選擇以及委辦局、區縣項目申報“綠色通道”制度,進一步聚焦首都發展中的熱點、難點、重點問題,集中力量辦大事。其中,2005-2007年期間,“市區兩級重大科技需求專項”(“綠色通道”)項目總計實施92項,覆蓋18個委辦局、15個區縣,經費8.3億元;第二,通過創立主持單位制,企業和實際應用部門作科技項目主持單位,組織各類優勢科技資源投入科技創新,改變過去以院校為實施主體、成果完成后尚需轉化的低效率做法,從制度上取消了技術成果的“轉化”環節;第三,通過支持產學研聯合、產業聯盟等措施,積極引導創新資源向企業聚集,促進了首都經濟向高端、高效、高輻射方向的發展。市科技計劃支持企業牽頭的產學研合作項目的經費比例由2002年的12%提高到2005年的52.5%,2006年達到70%以上;長風開放標準平臺軟件聯盟于2005年成立,成員有68家,2006年采用聯盟標準實現的新產品收入超過7億元,相當于一年創造一個新用友,產生了產學研結合的軟件產業良性循環的生態鏈。2007年,聯盟核心企業依托聯盟技術標準和技術協作新增業務增長25.4億元,形成了國內規模最大、市場化能力最強的“產學研用”一體化的軟件產業及集群,占據了全國電子政務市場總份額接近30%;第四,通過建設包括大型儀器、實驗動物等基礎條件在內的20個條件平臺,匯聚了價值60多億元的可共享的科技資源,為2萬多家中小企業和科研院所提供了專業服務,資源使用效率達到70%,有力支撐了科技創新;第五,通過建立“鄉土化、市場化、信息化、社會化”的7000人農村科技協調員隊伍,構建了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加快了城鄉一體化、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步伐;第六,通過建立奧科委等工作平臺,圍繞奧運具體明確的需求組織全國科技力量進行科技攻關和成果集成應用,為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三大理念落實,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總的來看,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全市科技工作積極落實“一二三”工作思路,通過深化科技管理改革,努力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創造了一大批鮮活的典型經驗,全市科技工作邁上了一個新臺階,科技創新在引領和支撐北京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中發揮出顯著的促進作用。
記者:中國有句古話叫“不破不立”,變革的關鍵在于做通人的工作,請問您的體會?
馬林:我深切地感到,科技工作能夠取得進步,是大膽解放思想、不斷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結果。從2003年起,科委結合形勢需要和實際工作問題組織了7次解放思想大討論,形成了一套從思想到方法,從方法到行動的新的工作方式。其中,必須抓住6個關鍵點,科技工作才能見成效:能不能正視和承認科技的困難,敢不敢提出問題的癥結所在,是不是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科技發展規律,愿不愿改革自己的慣性思維和利益格局,會不會調動各方積極性,有沒有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韌勁。

記者:2008年奧運會后,北京提出了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戰略口號,進一步凸現了科技工作的重要性,請問科委有什么新的部署和舉措?
馬林:當前,要完成推進“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建設的工作任務,我們面臨著巨大挑戰,無疑是任重而道遠,但我們有充足的信心。在黨的改革開放方針指引下,我們積極轉變觀念和職能,探索了新的工作方式,積累了寶貴經驗。在工作當中,我們要結合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始終貫穿“北京科技要瞄準什么”的意識。在這個前提下抓好三個問題點,一是抓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二是整合中央資源為主的創新資源,三是調動更多社會資金的投入。注重遠近結合,全力推動北京市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的落實工作,從解決首都發展的關鍵問題出發,抓好18個重大科技專項;注重機制創新,抓好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深化院所改革、加強科技傳播三大任務。現代服務業占全市GDP的比例已超過70%,我們必須在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上負起責任并有所突破;要把市屬院所打造成凝聚首都科技資源的管理、組織平臺;而在做這些工作時,一定要注重把全體市民的整體素質提升到新高度。三大任務之間、三大任務與18個重大科技專項之間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實際上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必須按照學習型組織模式,探索新的工作機制,方能不辱使命,為首都現代化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