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賀旋 中共黨員,1987年2月至1991年7月任北京化工總公司團委副書記、團委書記,1991年7月至1994年3月任北京化工集團進出口公司副經理,1994年3月至1996年8月任北京醫藥總公司副經理,1996年8月至2000年11月任北京醫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現任北京醫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黨委副書記、總經理。
作為中國醫藥行業的領軍企業,多年來,北京醫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藥集團)秉承“使生活有質量,讓生命更健康”的企業使命,踐行“守中道,求和諧”的核心價值觀,遵循“發展輕型化、資本集約化、經營國際化”的經營理念,始終把提升人類生命價值和生活品質作為自己的不懈追求。作為一家國有大型綜合醫藥產業集團,如何順應時代的變遷,把企業做大做強?為此,記者采訪了北京醫藥集團的總經理賀旋,他暢談了集團的改革創新之路。
記者:北藥集團作為一家成立近70年的行業領軍企業,請您談一談集團的發展歷程?
賀旋:北藥集團是股權多元化的國有大型綜合醫藥產業集團。總部位于北京,擁有2個事業部,控股參股20余家企業,其中有兩家上市公司。回顧歷史,從以下這些里程碑式的發展大事中,可以看出企業發展變遷的歷史軌跡:1939年,北藥集團成立于山西。1949年,從山西遷到北京,成立了北京化學制藥總廠,1964年更名為“北京制藥廠”。1979年,成立北京市醫藥總公司。1997年,北京雙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萬東醫療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證交所上市。1998年,北京市醫藥總公司改制為國有獨資公司——北京醫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4年,北京醫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成功引入戰略投資者,成為股權多元化企業。2006年公司銷售收入為174億元,在中國醫藥企業排名中位于第三。2007年銷售收入突破200億元。
記者:2006年,國家發布了《國家“十一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北藥集團在新的歷史機遇面前,面臨的挑戰是什么?
賀旋:北京醫藥集團領導多次研究,要充分把握這次國家實施《“十一五”重大科技發展規劃》的機遇,下決心在集團現有研發平臺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研發能力,因此,我們既要看到機遇,又要重視挑戰,把北藥集團辦成具有創新醫藥孵化能力的一流企業。我們的目標是:爭取用三四年的時間,建設好一個孵化基地,三個技術平臺:輸液產業創新藥物孵化基地,創新制劑技術平臺,小分子創新藥物技術平臺,基因藥物輸送系統柔性技術平臺。
具體來說,面臨的機遇是:一是國家對醫療衛生事業的重視和加大了投入力度;二是國際醫藥產業鏈、價值鏈的轉移和中國的承接;三是我們自身發展的基礎和在市場競爭中形成的能力;四是社會發展、生活水平提高對衛生健康的更高要求。
面臨的挑戰是:一是跨國醫藥企業在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二是自主研發水平和能力與社會發展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記者:創新是一個企業的生命力,尤其是作為北京醫藥行業的龍頭企業,北藥集團的創新優勢體現在哪?
賀旋:北藥集團以創新搶占先機,立體開放式的北藥集團醫藥研發創新體系已初具雛形。北藥集團以中國醫藥研究開發中心有限公司為主要載體,整合雙鶴研究院、紫竹醫藥研發中心、賽科藥業研發中心等企業醫藥研發中心,成立中央研究院,統籌北藥集團科研資源,構建小分子六大技術平臺。通過增資控股本元正陽基因技術有限公司,與日本生物載體公司的合作,實現了集團高起點快速切入生物制藥領域的戰略構想。北藥集團與國內外工商企業、大專院校、研究機構建立了廣泛合作,聯合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上海藥物所、北京大學等全國優勢創新力量組建了北京摩力克科技有限公司,聘請知名專家、院士建立了高水平的專家顧問隊伍。
北藥集團的創新核心優勢是研發創新能力。具體表現在:一是自主開發原創藥物,曾開發國家一類新藥“鹽酸吡格列酮”,目前正在開發的項目中,有9個屬于一類新藥,且已有部分進入臨床前研究工作。二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三是集成創新。
記者:請您談談北藥集團研發創新體系建設情況?
賀旋:2005年,北藥集團正式組建成立了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是為了有效地整合集團內部的研發資源,加快集團同研發創新體系的建設,更好地為集團整體發展戰略服務。把集團現有的科研資源進行整合,成立了中央研究院,它由原來的6個分院整合而成。把集團分散的研發資源進行整合,在整合資源過程中,我們的原則是要堅持創新,一是管理創新,實行院長負責制和項目負責制;二是研發方式和手段的創新,比如成立北京摩力克科技有限公司、增資控股本元正陽基因技術有限公司,這是機制的創新;三是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形成了再創新的模式。
中央研究院形成了六大技術創新平臺:創新制劑技術平臺,創新藥物分子設計技術平臺,輸液技術平臺,生物載體技術平臺,生殖健康藥物技術平臺,天然藥技術平臺。比如,創新制劑技術平臺,整合集團各企業中的研發資源,引進北京市科委的研發和產業化資金,聯合北大、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中科院的專家團隊,打造中國一流的具有創新制劑藥物小試、中試和產業化一體的專項技術平臺。
記者:今年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提出20周年,作為一個醫藥企業的管理者,您肯定有自己的切身體會?
賀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在醫藥行業顯得尤為突出,因為醫藥行業科技含量高,是一個以創新藥為主體的產業。目前,醫藥行業的競爭很激烈,一個企業只要有好的技術支持的新藥進入市場,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提高了。因此,醫藥行業需要不斷地消化吸收新的技術,這個行業才會可持續健康發展。
記者:目前,各級政府部門都在轉變職能,您對政府工作在機制、體制創新方面有何評價?
賀旋:目前,政府在大力倡導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政府對企業的科技創新的投入逐年增加,另外,各級政府非常重視新藥的研制開發。北京市科委給我們投入了1500萬元,支持企業搞新藥創新,這個項目對我們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企業的生產和銷售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研發成功的新藥還產生了比較好的臨床效應。
北京市科委作為北京市的科技管理部門,對企業的科技創新做了很多工作。一是經常到企業調研,了解企業在研發生產中存在的困難和遇到問題。二是在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的建設上北京市科委做得很好。我們每年都能得到科委的支持,給我們企業帶來的不僅是資金的支持,更主要是對項目取得成績的肯定。
在企業的研發過程中,北京市科委、各級政府始終堅持把優勝劣汰、把科技創新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評價標準,以企業研發最終產生的效果作為評判的標準。我們覺得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