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昇(shēn),北宋活字印刷(yìnshuā)術的發(fā)明者。他的這一發(fā)明比歐洲早了400多年,同時也促(cù)進了人類文明的飛速發(fā)展。
北宋時期,我國的雕(diāo)刻印刷技術非常盛行。那時畢昇還是個小孩子,他拜了杭(hánɡ)州西山號稱“神刀王”的雕刻師傅,并跟著師傅努力學習雕刻技術,不久,技藝就有了很大的進步。
幾年后的一天,“神刀王”雕刻晉(jìn)代大書法家王羲(xī)之的《蘭亭序》,讓畢昇在一旁觀看揣(chuǎi)摩。哪知畢昇不小心碰了師傅的胳膊(ɡēbo)一下,結果最后一行的一個“之”字刻壞了。這樣,整塊木板就得重刻。當時師傅并沒有責備他,可畢昇還是難過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一連好多天都為此事感到內疚(jiù)。同時他也想,木板雕刻印刷這么麻煩,能不能改進一下呢?此后,畢昇只要有空就考慮這件事。
一天,師傅讓他到街上買菜。他邊走邊想,不覺經過刻制圖章的攤(tān)前,那一個個圖章排列得很整齊。他想如果印刷也能像圖章一樣把所需要的字一個個排起來,就不會因為一個字壞了而影響整塊雕版了。他想起了在家和小朋友們一塊蒸(zhēnɡ)泥人的游戲,我何不用膠(jiāo)泥來試試呢?
于是他一有空就用膠泥做成一個個的方塊,然后在上面刻上反字。曬干后,涂上墨(mò),果然印出了字。他高興極了!后來,他又向燒瓷(cí)的師傅請教,經過燒制后,字模變得硬了,而且非常靈便,成了活字。排版時,把活字排在鐵框(kuānɡ)里固定好,就可以像雕版一樣印刷了。
活字印刷不僅節(jié)省了大量的材料、時間,而且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數量和質量,使書籍(jí)得到了更為廣泛(fàn)的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