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貨膨脹通常表現為物價的快速上漲,但物價上漲僅僅是一個表面的現象。從直接原因上看,通貨膨脹是貨幣投放量過多造成的結果。著名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曾經說過,“通脹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都是一個貨幣現象”。自2003年以來,中國經濟連續5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速度,貨幣供應量保持年均約20%的增長態勢,2007年開始顯現經濟偏熱的跡象,進入2008年通貨膨脹壓力急劇增大。
通脹是深層
矛盾的體現
從深層次來看,通貨膨脹本質上反映的是內在的經濟問題,是經濟體系所累積的一系列深層次矛盾的集中體現。首先,自2000年以來,中國經濟一直持續保持高速增長,經濟偏熱跡象明顯,燃料、原材料等需求快速增長拉動價格不斷上漲。其次,長期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是以人為的要素低價格為前提的,持續高速增長后對各類生產要素的需求劇增,必然要求糾偏。再次,長期以來存在的工農產品價格倒掛,加上自然災害、氣候原因,部分農產品供應出現緊張,帶動食品價格上漲,特別是豬肉價格節節走高,致使2007年各月CPI加速上漲。從外部因素來看,2008年初以來國際石油、糧食價格持續上漲,成為支撐中國此輪通貨膨脹的國際背景,中國現有的產業結構無法消化由此帶來的成本上漲壓力。
從趨勢上看,工資和物價上漲具有較強的剛性,可以預期,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的物價水平仍將高位運行,我們更應關注如何保持當前總體價格水平的穩定,特別是CPI環比指數能否穩中有降。
治理應堅持三項原則
作為當前經濟工作的重點之一,政府在治理通脹時應堅持以下三項原則。
首先應注重標本兼治,以“疏”為主,以“堵”為輔。物價臨時性干預和對部分企業給予財政補貼的措施在一定范圍內可以減緩通脹壓力,但長期來看一般不利于理順價格體系。更多地應采取“疏”的手段,如完善市場體系、理順價格機制、調整產業結構等,這是治本的方法。

其次應關注政策的短期效應與長期效應。不同政策的著力點不同,實施效果也不一樣,應研究不同政策的短期效應與長期效應。例如,價格管制短期內有助于控制物價上漲,但長期內無助于化解通脹壓力,反而會扭曲市場價格體系。只有充分認識不同政策的長短期效應,才能適當組合各項政策,掌握好政策力度,揚長避短。
最后應重視不同政策的協調配合,保證政策實施效果。從國際范圍來看,單純的需求拉動型或單純的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當今已經比較少見,更多的表現為結構性或混合型通貨膨脹。中國此輪通脹產生的原因比較復雜,既有內生性要素成本推動的成分,也有輸入型通脹的成分。從需求角度來看,治理通脹有賴于貨幣、財政政策與出口政策;從供給角度方面來看,應通過產業、外經外貿等經濟政策,調整產品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面對新一輪通貨膨脹,政府應正確認識其影響,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從戰略的高度理性應對,重點應關注以下六個方面:
其一,理順價格機制,完善市場體系。價格機制是市場機制中最敏感、最有效的調節機制,在市場機制中居于核心地位。政府應逐步放松管制,理順價格機制,整頓市場秩序。同時,政府應積極推進壟斷領域的改革,盡快將電力、資源、電信、金融、航空等諸多領域率先對國內資本的開放,完善國內市場體系。
其二,調整財政補貼政策。由于價格管制,中國長期以來對中石油、中石化等一些壟斷行業企業實行財政補貼,不僅明顯有悖于社會公平,屬于“補貼富人”,而且容易造成效率低下。政府應盡快調整財政補貼政策,重點轉向對農業、農民和城市低收入人群的補貼,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節能減排的轉移支付。
其三,調整以出口導向的經濟發展戰略。出口占中國GDP的三分之一以上,但出口中低附加值、勞動力密集型產品所占比重大,在油價補貼、勞動力等要素成本過低、環境成本沒有內部化的條件下,出口過大等于間接補貼了全世界。我們可以借當前外部環境變化的時機,促逼出口企業優勝劣汰,改善出口結構,鼓勵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改變以往片面追求外貿順差與外匯儲備增長的政策。同時,不斷增強本國經濟體系的自生能力,保持本國經濟對外依存度的適度性,實現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更為協調的均衡式發展。
其四,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任何一個經濟體如果處在世界經濟鏈的低端,往往會受到多層盤剝。在高油價的背景下,以新能源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必將引領世界下一個經濟發展周期。中國必須抓住這一機遇,藉此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提升在世界經濟產業鏈中位置,這對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具有戰略意義。
其五,推動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央行應綜合運用多種政策工具,回籠市場流動性,以數量型政策工具為主,適時采用價格型政策工具,但不宜過度依賴人民幣升值來抑制通貨膨脹。同時,政府應充分運用財政政策手段,與貨幣政策協調配合,幫助企業與居民更好地度過難關。
其六,調整利用外資政策。2008年5月末中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超過19萬億元,外匯儲備超過1.7萬億美元,國內資金充足但不能充分利用已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中國應盡快調整外資政策,重新定位,從以數量為主轉向以質量為主,取消對外資企業在土地、政策等方面的優惠。同時,采取有效舉措,防止熱錢大量進出對中國經濟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