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大學生創業
攬奧運配套訂單
《新民晚報》 2008年8月7日
25歲的上海男生司雯創辦和經營的上海基諾廣告有限公司,是北京奧運會贊助商主題館“2008北京奧運會——中國移動通信館”的主要配套商。司雯的另一個身份是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計算機系2006屆畢業生,上海市首批大學生創業基金(即天使基金)獲得者之一。在為本屆奧運會的各類場館而忙碌的身影中,大學生創業企業大概只此一家。
司雯和他的伙伴們從未設想過,他們的創業之路將和北京奧運會結緣。今年4月初接到奧組委的電話時,他還以為是惡作劇或行騙伎倆,差點就拒絕了。
司雯的公司,從籌辦到現在不滿2年,注冊成立僅1年半。這份從天而降的幸運背后,是他和伙伴們的努力與付出。曾是松江大學園區首任娛樂中心經理的司雯,讀書時就管著百來號員工,也參與過不少影視廣告的制作。前年大學畢業,他獲得20萬元“天使基金”的資助,在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特辟的大學生創業基地辦起了自己的公司。去年底,公司接下上海電信多媒體生活體驗館的單子。從一期的部分多媒體內容制作,到二期的總包,司雯和他的公司在上海電信多媒體生活體驗館的項目上贏得了客戶緣。國家信息產業部的相關負責人參觀后印象深刻,于是,啟建“2008北京奧運會——中國移動通信館”時,想起了上海的這家大學生企業。
今年4月底,基諾公司經過多輪考核入選配套商。當時,館房還沒造,最快也得60天才能造好,而整座館必須在奧運會開幕前具備對外開放的條件。“我們當時都覺得,這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這是奧運會,不行也得行!”
為場館的外形、內部裝潢和空間定位出謀劃策并擔任形象設計,出圖紙,設計光路走線和強弱電排線,完成展項可行性報告。前期工作總算趕了出來,但等到司雯和同事們進館后期制作時,已是7月。一群新創業的年輕人沒日沒夜地泡在工地上,終于創造了奇跡。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他們在2400平方米的雙層展區,把移動通信的妙處演繹得淋漓盡致。
奧運項目已完工,司雯仍不放心。“預計每天將有6萬人進館。只有等到奧運結束后,我們的軟硬件都通過了考驗,才能說是成功了。”等到“中國移動通信館”正式開館后,他們又要趕著投入下一個項目中了。
去年初注冊公司,當年營業額幾百萬元,今年已有接不完的單子,司雯卻暫時無意招聘員工或吸納風險投資。“這一行最大的成本是人力,我不希望公司出現應收款項一堆、卻發不出員工工資的狀況。風險投資,我覺得還不是時候。企業體驗館這塊業務的市場容量,我個人分析在2012年前后會達到飽和。”這個剛當了一年半老板的年輕人,已有了“二次創業”的長遠規劃。“把公司打造到一定程度后,我也許會把它賣掉,或者保留股份退出。我的二次創業,差不多在35歲的時候。”
拍愛情MV補婚慶市場空白
《信息時報》 2008年8月6日
這是“別人不敢做的行業”,創業者阿杰如是說,很多人想做專業MV拍攝這一行,但因為缺乏專業技術而不敢做,包括很多婚慶公司和影樓。而目前廣州存在的一些MV拍攝,拍攝水平和后期制作水平也略顯粗糙和缺乏個性,阿杰正是看到了婚慶市場上MV拍攝項目的空白,憑著自己的專業出身,以及在電視臺的工作經驗,大膽在專業MV拍攝上小試牛刀。
店主阿杰和阿海是一對準夫妻,8月8日奧運開幕這天,她們就要步入婚禮的殿堂,成為真正的夫妻。他們的“艾斯”愛情映像工作室,正是兩人共同奮斗創業的結晶。阿杰出身于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原來是一家地方電視臺的攝影師,專門做娛樂整蠱類的節目,經常要到人群密集的街上拍攝,雖然這樣的工作讓他感到有些“無聊、沒意思”,但阿杰說,這樣的工作閱歷,為他日后創辦自己的MV工作室積累了技術、經驗和人脈。阿杰的老婆阿海則包攬了宣傳推廣、化妝師和MV的畫面剪輯等工作,阿海原是一家大型連鎖酒店的員工,熟悉各種會議文件的撰寫,加上此前學過平面設計和化妝,練就一身技能的阿海成了阿杰的賢內助。
阿杰說,婚慶市場的消費能力十分龐大,因為每天都有人結婚,MV拍攝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經十分成熟了,廣州也有人在做,但商家的拍攝水平參差不齊,大多套用固有的模板,文字、音樂、背景幾乎都是人人一個樣,制作粗糙,無個性,而阿杰憑借自己的專業背景和工作經驗,加上精細的后期剪輯、配樂等制作,自信能夠憑特色勝出。
項目特點:風險小但應對情況多
比起其他行業,拍攝MV的風險還是比較小,因為不存在貨品周轉方面等問題,不過,做這行需要有專業的技術。一般的影樓和婚慶公司都不敢幫人拍MV,因為缺乏這方面的專業人才。拍攝MV并沒有攝影那么簡單,中間多了一個劇本編寫的環節,需要和顧客進行商討和磨合,由于MV的主角都不是專業演員,如何讓鏡頭拍得自然也是一個難題。
此外,拍攝MV還常常會碰到各種突發情況,MV的拍攝都是實景取景,拍攝地點多在戶外,經常會遇到天氣、場地等問題。阿杰說,有一些公共娛樂場所或者學校等單位,并不允許商家入內拍攝,第一次拍攝MV時到中山大學取景,就遭到了學校管理人員的阻止,后來只好將拍攝地點臨時改在中大北門的珠江邊。還有一次去一個公園取景,新人穿著婚紗要進門時就被阻止,后來多加收了100元的入場費才得以解決。在電視臺的工作經驗,使得阿杰處理起這些情況來能夠得心應手。
投資策略:多元經營是出路
拍攝MV費用不低,需要一間工作室、幾部專業的拍攝MV的機器、婚紗、化妝品等道具和幾名工作人員。一臺專業的攝影機器價值3到4萬元,工作室20平方米,使用面積9平方米,月租金4000元左右,加上裝修等,大概需要10萬元。為了節省成本,阿杰和阿海多是親力親為,工作室其他的工作人員,也都不是固定的工人,包括攝影師和群眾演員等都是阿杰臨時請來幫忙的朋友。
從4月份開店到現在,雖然已經基本能夠維持收支平衡,但阿杰坦言當前要求拍MV的顧客并不是很多,一方面是由于目前是結婚淡季,一方面是MV拍攝在廣州尚未推廣開,還有另一原因是消費水平問題,通常拍攝一段十幾分鐘的MV需要一天的時間,收費是2000元左右,根據不同的攝影機器、拍攝難度等因素定價。為了照顧其他顧客的需要,增加收入來源,除了愛情MV,他們也兼拍攝婚宴錄像、企業宣傳片、會議記錄片等,目前,已經有不少婚慶公司和企業邀請他們合作。
養螞蚱 5個月賺了4萬元
《成都商報》 2008年8月19日
螞蚱又稱“蝗蟲”,在農村,如果蝗蟲成群,所過之處必定滿目瘡痍,人們對其談“蝗”色變。不過龍泉驛柏合街道長松村6組的村民陳忠卻搭起棚子,不僅把螞蚱當寶貝一樣喂起來,還把“油炸螞蚱”當成自己農家樂的一道招牌菜,吸引了眾多食客,5個月就已經賺了4萬多元。目前他養的螞蚱已近40萬只,成為四川“螞蚱第一人”。陳忠說,明年他還將擴大養殖規模,讓更多的人嘗嘗螞蚱的“鮮”,同時他還會毫無保留地把技術傳給當地農民,帶動大家一起致富。
睡帳篷吃玉米苗 螞蚱過得很滋潤
2007年,在水產市場打拼多年的陳忠回到龍泉驛長松村桃花谷開了家農家樂。今年1月,他從中央電視臺的一個節目中了解到,因為營養價值高,山東人以螞蚱為原料作餐飲收益甚豐。敏感的陳忠意識到,龍泉乃至四川幾乎還沒有人專門養螞蚱,而成都少數賣螞蚱的餐館所用的也大多是從外地運來的冰凍螞蚱,價格高不說,還不新鮮。瞅準商機,陳忠投資兩萬元蓋起了帳篷,并從山東引進了一種名叫“東亞飛蝗”的螞蚱。一時之間,“怪異”的陳忠成為了當地人茶余飯后的談資,連他的員工都搞不懂老板在做什么。
從陳忠的農家樂后面往上走幾分鐘,便看見3個白色的大棚,這就是近40萬只螞蚱的家。棚子旁邊,是一片綠油油的墨西哥飼用玉米苗。“這些螞蚱嘴很挑,只吃這種嫩玉米苗,同時為了保證螞蚱的‘綠色’,玉米苗從不用農藥。”
棚子是厚厚的紗窗網,人只能從拉鏈處進去。 “螞蚱雖然破壞性大,但生命很脆弱。”陳忠告訴記者,剛買回來的時候,因為掌握不好干濕度,10萬只螞蚱最后剩下不到一半。陳忠慌了,忙臨時抱佛腳學著上網查資料,找山東的“螞蚱大王”取經。3月底開始,陳忠的螞蚱養殖終于走上了正軌,除自己餐館將其奉為招牌菜向食客推薦外,還通過朋友銷到其他餐館,不到半年,他已經凈賺4萬多元。
掐膀留肚腹 小份38大份50元
陳忠說,他的農家樂原來的招牌菜是“高原牛肉”,自從有了螞蚱以后,嘗鮮也好,營養也好,幾乎每桌客人都要點這道菜,從最初的遲疑到“再來一份”,慕名而來的食客越來越多。而螞蚱的做法也從單純油炸增加到“麻辣螞蚱”、“椒鹽螞蚱”等各種口味。
螞蚱的做法也有講究。只見廚師拿著塑料袋,進入棚子,將個頭大的螞蚱收入“囊中”。隨后將螞蚱放進熱水中清洗,然后撈起,開始去翅膀。“吃螞蚱有個講究,肚腹不能去掉。”陳忠說,螞蚱的肚腹里全是玉米苗纖維,營養價值都在這里,如果將肚腹去了,就沒什么吃頭了。
翅膀掐去后再沖洗一次,然后將螞蚱倒進翻滾的熱油鍋,幾番沸騰后,濾油、放佐料,然后就是紅鍋爆炒,當螞蚱的香味開始在廚房內彌漫時,一盤椒鹽螞蚱就出鍋了。陳忠告訴記者,因為是自己養的,成本就比從外地運來的螞蚱低了很多。“一盤小份38元,大概有80只螞蚱,大份還不到50元,有100多只螞蚱”。
帶火農家樂 要做龍泉“陳螞蚱”
陳忠也承認,養螞蚱雖然有技術含量,但并不是高不可攀,如果市場做大了,附近的村民想加入,他會很樂意把技術傳給大家。記者問道:大家都來養,豈不是自砸飯碗?對此,陳忠自有他的想法:“我們這個地方叫桃花谷,環境、植被都不錯,但因為藏在山中沒人知道,所以農家樂發展得并不是很好。如果村民都來養螞蚱,不僅帶火了農家樂,還幫我把螞蚱的名聲打出去。”
4角錢茶葉變身百元工藝品
《江南時報》 2008年8月10日
茶葉喝完了,我們只是把它當作垃圾倒掉,茶農潘達軍卻告訴記者,廢茶里藏著一座金礦。
你可能想不到,只能用來品味的茶葉,還可以做成各式各樣的工藝品:小到幾厘米的生肖掛件,大到幾米高的藝術屏風,在鑒賞其精美工藝的同時,還能聞到陣陣沁人心脾的清香。今天,茶農潘達軍給記者展示了他的創意成果——茶藝制品。
潘達軍是新昌縣儒岙鎮后將村一名茶農。用茶葉做工藝品的創意,源于去年6月底老潘到云南做普洱茶生意后的靈機一動。
“普洱茶一直都有茶磚工藝品,但這些茶磚工藝品只是推銷的一種手段,圖案也比較粗糙。”老潘的想法就大不一樣了,綠茶茶葉更細嫩,能不能做出更精美的工藝品呢?回到新昌后,老潘和村里幾個茶農一合計,決定聯合投資,開發綠茶工藝制品。
想法雖好,但做起來困難重重。“首先是模具,模具要適合綠茶的特性、要耐壓,省內找了好幾家模具企業,都做不成功,最后找到深圳的一家企業才做成。”有了模具,還要克服的就是工藝難題,“制作工藝主要是三步,蒸汽加熱、高壓壓制、烘干。”經過無數次失敗,制作工藝終于在今年年初臻于成熟。
制作茶藝制品用的原料都是廢茶。“以前這些廢茶或者扔掉,或當肥料賣掉,頂多4毛錢一公斤,現在我們的收購價是6元一公斤。”老潘對記者說,“而一公斤廢茶可以做成價值200多元的工藝品。新昌有那么多茶農,只要我們規模不斷擴大,他們的廢茶我們都可以吃掉。”
現在,老潘和創業團隊已經成立了茶藝廠,茶藝制品也開始正式推出。“只有一天半時間,我們光掛件就賣出了1700多件!”3月21日,在一場名為“創業創新”項目推介會上,市場的良好反響讓老潘信心更足。“大家都覺得新鮮,從來沒見過用茶葉做成的工藝品,不僅圖案精美,還很結實,摔也摔不壞,還有吸附異味、有害氣體的作用。”
老潘現在能做100多個品種,有十二生肖、九龍壁、八駿圖等,接下來他打算做一些有新昌特色的工藝品。他告訴記者,他正在研制一種屏風,制成后有2米長、1.5米寬,上面將有精美的新昌穿巖十九峰風景,售價可達上萬元。
3萬買斷工齡款成就百萬粉絲店
《錢江晚報》 2008年8月19日
經營成本較低、技術含量不高等特點的行當往往被看成“小生意”。然而,在有心人的眼中,卻能發掘無限商機,在這個不起眼的“小生意”上做出大市場。
今年5月,在揚州城區國慶路,一家名叫“良子”的鴨血粉絲店開張。店面雖不大,但生意火爆,幾乎每天都會出現食客“排隊”的景象。店主人叫姚志廣,10年前,他將位于揚州美食街上的一家經營狀況非常好的鴨血粉絲店轉手,離開揚州去外地發展。
“我們將分店再次開到揚州,除了揚州是自己家鄉的原因外,主要考慮揚州的餐飲市場比較發達,競爭激烈。我們計劃在揚州城發展10家加盟店,還要在周邊城市開一些加盟店。”姚志廣告訴記者。
姚志廣20多歲時,父親因病去世,家庭主要收入來源依靠在原揚州電廠工作的大哥姚志祥。沒過幾年, 大哥因為企業改制下崗。為挑起家庭的重擔, 無業的姚志廣跟著下崗的大哥南下廣州批發鞋襪到揚州來賣,由于沒有經驗,加上資金不足,多次類似的嘗試均未成功。
一次偶然的機會, 姚志廣發現揚州城里一家不起眼的鴨血粉絲店一天能賣出1500碗鴨血粉絲,一天的營業額在5000元左右。姚志廣他們怎么也沒想到賣鴨血粉絲能賺這么多錢。于是,他和2個哥哥商量決定也開個鴨血粉絲店。
學著人家開個小吃店,似乎沒什么創意,但姚志廣兄弟非常用心地去做了這件看似沒有創意的事情。鴨血粉絲是否受歡迎關鍵在“口味”,而口味由“原料鹵”決定。為了掌握“原料鹵”的制作技術,姚志廣兄弟四處品嘗,還到鴨血粉絲店里做起了服務員。姚志廣在鎮江一家鴨血粉絲店打工期間,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到了一堆“原料鹵”殘渣。 姚志廣如獲至寶地拿回家讓做過多年中醫的母親研究其成分。盡管他們很快知道其中的成分,但母親同時也告訴他們,在不能確定各種藥材含量的情況下,無法配制出同樣口味的“原料鹵”。此后,他們在母親的幫助下,用了近1年時間,配置出了讓他們非常滿意的“原料鹵”。
1999年,姚志廣兄弟拿著姚志祥買斷工齡的3萬元錢在揚州市區的美食街上開了家鴨血粉絲店。盡管第一次嘗試很成功,鴨血粉絲店生意非常好,但不到1年時間,他們卻將店面轉手。
“考慮到揚州的大街小巷都有人在賣鴨血粉絲,雖然口味不怎么樣,但是價格比我們的要便宜。我們感覺到要想在揚州做大有難度,想到外地去發展。”姚志廣告訴記者。
姚志廣兄弟先后跑了上海、蘇州、南京等地,由于受資金投入等條件的限制,他們最終選擇了合肥。確定在合肥開店后,由于沒有過多的資金,他們決定將位于美食街上那家經營非常好的店以6萬元的價格轉手,最終籌集了10萬元,2000年,位于合肥市區繁華地帶的“良子”鴨學粉絲店開業了。
“當時美食街上的店生意非常好,也賺錢了,但為了賺更多的錢,我們只有忍痛割愛。”姚志廣說:“為了發展,有時候必須強迫自己做出選擇。值得欣慰的是,合肥的新店生意也異常火爆,日營業額近萬元。”
2004年,姚志廣兄弟決定用“格林老鴨”的名號開拓大連市場。由于受人力和財力等限制,他們采取了加盟連鎖、統一配送的方式。連他們自己都沒想到,加盟店在大連一炮打響,在一年多的時間內,大連開了23家“格林老鴨”連鎖店。然而,后來“格林老鴨”商標遭搶注,無奈之下只得停止所有經營,離開了大連市場。
大連市場挫敗后,姚志廣兄弟立即注冊了“上井良子”商標。隨后,合肥又開了第2家店。目前,姚志廣兄弟的3家鴨血粉絲店年營業額在300萬元左右。
夫婦經營綠色小吃店 3年狂賺35萬
商界在線 2008年8月12日
不用搟,不用抻,撕!撕!撕!就行了!
張志權扔掉鐵飯碗的緣由很簡單,工廠效益不好,沒錢花。張志權發家的經歷也很簡單,鉆勁兒讓他掌握了一手“絕活”。
1998年末,他開起了小吃部,收入當然比上班強。河南的表舅來東北,閑聊間提起舅媽做的手撕面。表舅只是隨便說說,張志權卻上了心。刨根問底地問個沒完,表舅又說不清楚,只好說,將來問你舅媽吧!將來?哪成!第二天,他便關了小店,和妻子一道去河南把舅媽接來東北。當時,只是一時沖動,沒想到后來就是靠“吃”這碗“面”發了家。
回來后的近一個月時間,張志權的小吃店一直未營業。他開始根據舅媽提供的做法研究手撕面的整個制作過程。和面、醒面、撕面及各種湯料配制,他反復試驗了上萬次,一個月竟用掉了7袋面粉。做好后,親友一致反映面好吃,筋道、口感好。
此時一套各項指標精確到兩、錢,分、秒的手撕面制作方法已經形成了。他摘掉了小吃部的牌子,大大方方做了個燈箱,“綠色手撕面”亮亮堂堂地打了出來。與此同時,一張漂亮的“菜譜”也隆重推出在門口(立式燈箱):綠色手撕牛肉面、綠色手撕豬肉面、綠色手撕雞湯面、綠色手撕雞蛋面、綠色手撕肉醬面、綠色手撕菜汁面、綠色手撕薄荷面、綠色手撕素炒面、綠色手撕蕃茄面……
起初,人們都嘗嘗新鮮,可這一嘗不要緊,頭回客,都變成了回頭客。這條小吃街上,蘭州抻面、手搟面、蒸餃等面食部顯得冷清起來。
他家可火了!有時候,屋里的座位滿了,客人就在外面等,有著急的主兒,干脆端著到外面吃。兩個出差的黑龍江人,就好吃手撕面,幾乎每天必到。他們說,每碗3-4元實惠,味又好,還有老板送的清湯喝,每天換一種面,吃夠5個輪回再回家。張志權說,雖然是句玩笑話,但他們能天天來,就說明我這面還“夠味兒”。為啥叫綠色手撕面?現在人們喜歡吃綠色食品因為它無污染、純天然。我家的面沒有任何添加劑,完全用手撕成條,就像人家吃涼拌西紅柿用手掰,而不用刀切一樣,不會帶有任何雜味,再加以各色配料佐湯,又好吃,又時尚。一位常客說:“我在家里也試著像您那樣撕,可怎么也撕不成條,竟是一些面片面疙瘩呀!”張志權笑而不正面回答:“因為我的手沒長在你的身上呀!”
生意火爆。夫妻倆忙不過來了,請了兩名小工,有了人手,他們又增加一些簡單的小炒、涼拌菜,效益自然又增長了一截。王金剛是小工中的一個,后來成了另一家“綠色手撕面”的老板,生意也一樣紅火。
說起王金剛開店,夫妻倆還鬧了很長時間別扭。妻子堅決不同意他把和面技巧教給王金剛,可張志權認為他家里又困難,幾百元的收入根本不夠供兩個弟弟上大學。張志權費了好大勁說服妻子,王金剛的店才開起來了。2001年10月,小區規劃要求樓區附近的出租屋一律拆除。當然,他們的“手撕面”館也未能幸免。
沒事做了,張志權靜下心來,算了一筆細賬,他自己都有點不信,僅有兩萬人口的小鎮,3年下來,去除生活費用、稅務等各項支出,竟存下了35萬元。張志權人閑著,腦子可沒閑,如今,他又有了新的“升級”沖動:一邊找店址,一邊忙著打探有關產品注冊事宜。妻子嘲笑他異想天開,想做中國的麥當勞,他卻認真地說:咋的!明天的事,你能說準咋的?
高檔改衣店 月入2萬元
《廣州日報》 2008年8月19日
改衣店在一般人的眼里,都是街邊的低檔裁縫店。但余小姐卻另辟蹊徑,將改衣店開到了高檔購物場所,而且價碼不低,一件高檔皮衣的改造費用高至幾百元。不要小瞧這間不足10平方米的改衣店,月營業額竟能穩定在2萬元上下。不過,余小姐也坦承,缺乏專業的“裁縫”成了管理上最大的瓶頸,如何做大仍然需要進一步動腦筋。
創業教訓:收費不能太低
來自湖北黃岡的余小姐,在服裝界已經打拼了17年。1991年,余小姐進入一家全國知名的服裝企業工作,精明的她從進廠當日起就為自己立下明確的目標:學習技術。
短短幾年后,余小姐自立門戶,在廣州天河的一家購物廣場開了服裝店,經營一些普通的服裝,但收入甚微。經營中,余小姐發現專業的改衣生意在市場上十分紅火,于是她毅然放棄了服裝店,專攻改衣:“人們買了高檔的衣服又不合身,不可能隨便就丟掉。但廣州改得好的師傅很少,大多人都只會挑褲腿這類簡單的活。一般的改衣店也不敢承擔改造高檔衣服的風險。”
2002年,余小姐的改衣店在天河南一路開張了。起初的時候雖然生意紅火,吸引了大批人慕名而來,但余小姐的收入卻仍然十分微薄。分析了自己的創業成敗,余小姐將原因歸結為收費太低。
經營特點:兩套收費標準
后來,余小姐的改衣店“華麗變身”,進駐附近一家大型的高級購物廣場,并一改以往低端的形象,為服裝的各項改造明碼標價。記者在不足10平方米的店面里看到,最為搶眼的就是一塊紅色的價位表,其中羅列了各個項目的收費:換拉鏈15元,晚裝婚紗修改180元等等。其中最貴的是改高檔皮衣,收費要280元。
由于改造的部位各異,因此除了參考價外,余小姐還制定了另一個收費標準——按時計費,每小時50元。“附近的美容店,修兩條眉要800元,修指甲最貴的也要400元,但其實這兩項技術花十幾天就可以學會,專業的衣服修改手藝卻要憑借十幾年的經驗才能勝任。比起這些容易學會、技術性不高的行業,專業改衣每小時收費50元并不算高。”
針對高端顧客的特殊或者“刁鉆”的要求,精明的余小姐制定了幾套應對的方案。服裝行業十幾年的從業經驗,基本上一眼就能看出可以改造出來的效果,如果無法達到客人想要的效果,余小姐會直接跟顧客解釋清楚,顧客可以選擇改或不改。當然,“該淘汰的顧客也要淘汰。”余小姐說,對于要求十分苛刻并且吹毛求疵的顧客,只好舍小取大,直接拒絕接下這單生意。
當然,如果由于自身的原因,剪錯了尺寸或者其他原因將衣服改壞了,改衣店也要承擔賠償責任。“對于高檔的服裝我們會十分謹慎的”,余小姐說。
店主經驗:小規模易管理
盡管專業改衣在市場上是新興行業,前景廣闊,但余小姐認為,做這一行在經濟上投入很容易,在技術上的投入卻很難。人手和市場都是制約其規模發展的問題,因此這一行很難做大。
余小姐說,這行做的是技術活,資金上的投入其實并不多,初期投入大概只需15000元。其中鋪租3000元,工人4名,平均每名工資1800元左右。現在月均開支1萬多,每日改衣大概100件,月營業額可以達到2萬左右。
但是,要將這一行做大做強卻不容易。余小姐曾經嘗試將改衣店的規模擴大至11人,但管理上出現了問題:“人多了管理起來很難,開支也大了很多,自己反倒賺不了太多錢。”后來,余小姐恢復了她的小規模經營,將員工重新削減到了4人,各有分工,特別難的技術就由自己親自操刀。
除此之外,難以接到大單生意,也是制約其規模發展的瓶頸。“衣服的改造不同于賣衣服,因為每件衣服要改的地方都不一樣,即使是跟一線品牌的商家長期合作,也很難一次性接到大的單子,做的都是散戶的生意。話說回來,即使接了大單,人手也不夠用。因為來這里改的都是高檔的衣服,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心思。”
6年的改衣經驗,讓余小姐總結了一條營業原則:與其做大,不如做小做精,靠質量取勝:“現在我們幾乎什么樣的樣式都敢接敢做,效果可以達到看不出被改的痕跡,顧客的回頭率也幾乎達到100%。”
“我在技術上很內行,在管理上卻是個外行。如果我有相當的管理能力,相信做大做強沒有問題。”余小姐補充說。
賽鴿致富的生意經
CCTV致富經 2008年8月1日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北京和天津等地陸續開展信鴿比賽,養了30年信鴿的鄧文敏,在國內比賽中屢屢獲獎。很多鴿友都喜歡來找鄧文敏取經,鄧文敏都毫無保留地和鴿友們交流。1995年,鄧文敏的信鴿又在一次1000公里賽程比賽中得了冠軍。一位叫鄭忠英的內蒙鴿友慕名來找鄧文敏,要買他獲獎的信鴿。鄧文敏開玩笑地說了一句:“那就3只鴿子5000元吧。”沒想到對方一口答應了,并直接付了現金。
鄧文敏驚訝之余意識到信鴿里蘊藏著巨大的商機。當時,天津養信鴿的有1萬多人,在全國,則高達50萬。而且,像鄭忠英這樣癡迷信鴿并一擲千金的人不在少數。1996年,鄧文敏開始將優良種鴿用來繁殖后代,再出售給鴿友。
而當時的天津信鴿市場,早已有人捷足先登。當時天津市的鴿棚是有3家,一個是由鴿會主辦的,一個是由一個企業老板和天津市體委聯合主辦的。鴿會對鴿友有一定的約束力號召力,天體鴿業則具有經濟實力。而鄧文敏既沒有團體號召力,也沒有雄厚的資金,他惟一的優勢就是自己多年來鑒別信鴿的好眼力和為人的口碑。
當時,鄧文敏賣的都是中國本土的鴿子,本土鴿子大多是耐力型的,適應遠距離飛翔,但速度不夠快。在一些比賽中,往往會因此輸給國外的信鴿。鄧文敏發現,一些超級信鴿迷已經將目光投向了國際鴿聯主席卡洛斯等名家的信鴿。同時他也注意到,玩鴿子的人都是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人,買鴿子花多少錢不在乎,可他們對信鴿的鑒別能力卻參差不齊。
要買到真正的外國名鴿,還是得親自到國外找養鴿名家。1998年,鄧文敏決定通過外貿單位到歐洲去引進國外的優良種鴿。在信鴿產業最發達的國家比利時,他找到了信鴿名人胡本。并從胡本那里買到了血統純正的賽鴿。
自從做起了買賣,鄧文敏參賽少了,但他還是時刻關注著全國各地的鴿賽。2001年,從一個做信鴿比賽裁判的朋友那里,鄧文敏無意中知道了比賽中有人作弊的驚人內幕。在有的比賽中,個別人會使用藥物刺激鴿子急速歸巢,還有人會在賽前找一個外來的雄鴿放到正在養育小鴿子的賽鴿窩里面,然后把母賽鴿抓出去參賽,這時賽鴿會想到窩里的“孩子”和一個敵人在一起,它就會玩命往回趕。這些利用種種手段提高信鴿飛行速度的現象在鴿友中引起了強烈反感。
鴿友們的憤怒卻讓鄧文敏捕捉到新的商機。2002年,他拿出這些年的積蓄,在武清區建起了一個1萬多平方米的鴿城。他號召大家把準備用來參賽的鴿子集中寄養在他這里,進行統一的飼養、訓練和比賽。消息發出后,不到3個月的時間,他的150個鴿棚就被搶租一空。
鄧文敏為鴿友飼養訓練并不賺錢,他這樣做是為了吸引鴿友們到他的鴿城來參加比賽。信鴿是有錢人的游戲,他們以參賽為目的,以獲勝為榮耀。從2002年起,鄧文敏就開始舉辦鴿賽從參賽費中提成。
2008年5月,鄧文敏舉辦了一場500公里賽程比賽。這次比賽,鄧文敏以高額獎金和大型的規模吸引了七個國家和國內十幾個省市的鴿友參賽。其中甚至包括奔馳汽車集團前財務總監海爾曼·希令,而他們的參賽鴿子,就是寄養在鄧文敏這里的鴿子。
鄧文敏:“每次參賽的總參賽費我們80%用來發獎,那20%作為鴿城的發展,現在是200家,那就是80萬元參賽費,那么這一場80萬元的比賽下來,20%就是16萬元。”
而16萬元對于鄧文敏導演的財富傳奇來說,還只是序幕,真正的高潮是在第3天才開始上演。原來,鄧文敏在賽后組織了一次發獎大會暨拍賣會。這次拍賣會一共拍賣出獲得名次的300羽參賽信鴿,總成交額上百萬元。鄧文敏作為拍賣會的組織者從中得到20%的提成傭金。3天的時間,鄧文敏總共賺到了50萬元。
弱市基金誰跌得最少?
《京華時報》 2008年8月1日
日前,國金證券研究所日前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興業基金的王曉明、華夏基金的孫建冬、國海富蘭克林的張曉東因為漲多跌少獲綜合投資管理能力評價前三甲,他們共同的特點是旗下掌管的基金“去年漲得快,今年跌得少”。基民陳先生這樣評價道:“牛市中基金幾乎都賺到錢了,而真功夫就在熊市的抗跌中體現出來了。”
2008上半年,盡管在A股市場大幅下挫影響下股票型開放式、混合型開放式基金凈值平均下跌37.34%和34.40%,為國內基金行業發展以來半年度最大跌幅,但超于市場10%的收益仍顯示出基金組合投資、專業管理下的風險分散能力。其中,側重投資于中小盤股、通脹受益行業以及倉位較輕(包括主動減倉及自身定位低風險的產品)的基金表現相對較佳,公司方面興業全球人壽、華夏、工銀瑞信、交銀施羅德、嘉實等旗下偏股票型基金整體表現相對較好。盡管從長期看市場逐步進入價值投資區間,但在中短期“盈利”增長的迷霧尚未逐漸清晰的背景下,預期股指依然會在盈利增長與政策期待之間表現出震蕩特征,建議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重點側重選擇綜合投資管理能力突出的中低風險產品。
三甲比誰跌得少
“狀元”王曉明是興業趨勢基金的基金經理,這只基金2007年凈值增長率為153.26%,在所有平衡型基金中居第2位。今年,這只基金截至6月30日的凈值增長率為-27.80%,在平衡型基金中排行第八,依然位列前茅。記者看到國金證券研究所給出該基金的風險控制評級是五星級,風險控制能力指標為0.32,排在第一位。“榜眼”孫建冬是華夏基金公司華夏紅利和華夏復興的基金經理,去年這兩只基金不但有出色表現,今年截至6月30日,華夏復興凈值增長率為-27.47%,排在股票型基金的第七位,華夏紅利凈值增長率為-25.35%,排在偏股型基金第二位。“探花”張曉東是富蘭克林國海彈性市值基金的基金經理,這只基金去年位列十大最賺錢基金之一,今年同樣穩扎穩打,上半年在股票型基金中排行第三,凈值增長率為-24.82%。
最慘公司縮水近半
基金上半年凈值表現如何對其資產管理規模產生了重大影響。統計顯示,剔除QDII規模后,基金資產縮水最嚴重的10家基金管理公司,平均縮水幅度達到49%,其中基金份額的影響僅占五分之一,超過40%規模縮水原因在于基金凈值的下跌,也就是基金運作業績。
天相統計顯示,截至6月30日,基金管理規模最大的華夏基金,其規模超過1820億元(未考慮QDII基金規模),而第二名博時基金的規模在1321億元,第三名易方達基金的規模為1101億元上下。第一名和第三名的差距高達720億元。排名第五的南方基金,半年內其基金管理規模和第一名相比,差距被拉開了50個百分點以上。業內規模最大的前10家基金管理公司,華夏基金資產縮水幅度最小,為17.75%,而資產縮水幅度最大的景順長城的規模縮水比例為4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