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馬曉河——
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體現了“五新”
十七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形成過程,是一次充分尊重民意、充分發揚民主的決策過程?!稕Q定》從開始起草到最后的形成,匯集了黨內外人士的智慧,匯集了基層農民和有關農村干部的智慧,是全黨、全社會智慧的結晶。另外,我認為《決定》在推進農村改革發展方面體現了“五新”。一是有新的概括。二是在理論和政策方面有新的創新。三是有新的突破。四是在惠農和強農政策方面有新的實招。五是對農民有新的實惠。比如,《決定》提出六項農村制度建設、七大現代農業發展舉措、八大社會事業發展部署、五項黨的建設安排。在“六、七、八、五”這些戰略部署里有許多有新的亮點,新的概括,新的突破,新的實招。總之,《決定》是指導當前和未來農村改革發展的綱領性文件,不僅將惠及億萬農民、惠及三農,而且將會對今后我國改革開放產生深遠影響,也必將載入史冊,會對中國長遠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浙江師范大學商學院副院長、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景新——
由“城鄉統籌”到“城鄉一體化”是一次跨越
《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有不少突破,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可以說是最大的突破。在我國農村改革歷史上,從1982年到1986年和2004年到2008年,先后兩輪出臺過10個中央“一號文件”。第一輪的5個“一號文件”,我國農村構筑起以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為核心、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第二輪5個“一號文件”,分別對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現代農業、加強農業基礎等作出部署和安排。十七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承先啟后,在繼續強調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基礎上,提出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由“城鄉統籌”到“城鄉一體化”是一次跨越,意義非凡,預示著我們黨對科學發展觀認識的深化,預示著城鄉統籌戰略的提升,也預示著工農業關系、城鄉關系調整將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表明我們黨對整體推進城鄉現代化的自信和決心。
江南證券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魏鳳春——
農民收入翻番將拉動中國GDP9個百分點
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費水平大幅提升,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這是《決定》提出的到2020年農村改革發展基本目標任務之一。在不考慮農村人口減少與其邊際消費傾向變化的前提下,2007年農村人口7.5億,縣以下(不包括縣)消費總額為18855億元,農民人均消費額為2514元,農民消費占收入的比例大體為60%,即邊際消費傾向為60%。如果農民的收入翻番,則人均消費額達到5713元,縣以下消費品零售總額提升到42849億元,其中農民用于食物支出將會達到18425億元,用于耐用消費品以及其它支出將達到24424億元。這相當于現在農村目前消費水平的1.89倍。
農村消費增長1.89倍,農村消費在GDP中的比重占到50%以上,農村消費在整個消費中占20%左右,因此農村消費會在GDP中占10%的比重,簡單地計算,會在未來11年內拉動經濟增長9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接近1個百分點。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
如何理解農村土地家庭承包經營“長久不變”
《決定》明確現有農村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我理解就是要穩定現有土地承包關系,確保農地承包經營權的長期穩定。這意味著,家庭承包經營制度不僅不會變,而且承包期滿后也不變。長久不變意味著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必須堅持農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經營,只能是“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割斷農村人口的變動和農地變動的聯系。凡是農民依照《農村土地承包法》獲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今后不應再調整。
對農地家庭承包經營,30年來,中央的政策一直是朝著更加穩定的方向走。1978年后,“大包干”逐漸推向全國。1984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土地承包經營權15年不變”。1993年后,中央又專門出臺文件,提出延長土地承包期,實行30年不變。1998年,時任總書記江澤民在視察安徽鳳陽小崗村時表示土地承包關系“30年不變,30年后更沒有必要變”。2003年3月1日,《農村土地承包法》正式施行,首次以法律形式賦予了農民長期穩定的承包經營權。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現有農村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
要做到“長久不變”,需要完善一系列配套制度。目前,《農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權法》都規定,耕地的承包期為30年。按照十七屆三中全會的精神,30年承包期滿后,原承包農戶還可以依法繼續承包。相應地,相關的法律也要作出一定調整,征地制度也應進一步改革。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牛鳳瑞——
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各種流轉模式都可探索嘗試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實際上對農民具有類似社保的作用。伴隨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一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將向城市非農領域轉移,城市往往難以很好地解決進城務工農民的社保問題,依靠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收益將同樣履行進城農民的社會保障功能。《決定》提出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其實,現在各地都有了一些嘗試。當前,廣東省正積極探索農村建設用地上市流轉。武漢“兩型社會”建設更是提出了土地向優勢產業流轉,農民以地為股,經集體轉讓獲取穩定租賃收益。重慶、成都在城鄉統籌時,采取了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將農業用地集中到龍頭企業和種植養殖大戶手中,實現土地的集約化經營。農業用地改為城市用地,對被征地動遷的農民采取現金補償+股份補償的方式,集中配置宅基地等非農用地資源,把更多的非農用地釋放出來。各地都有不同的情況,只要不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改變農地根本用途,不損害農民利益,各種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模式都可以探索嘗試。
中國人民大學行政管理學系主任毛壽龍——
期望農民是職業選擇而非身份界定
經過深入改革的農村未來會是一個什么樣的面貌?如果我來展望,用形象的語言,就是期望農民是職業選擇而非身份界定。首先,農民是喜歡當農民的人才是農民,不是說戶籍是農民的人就是農民。在農村呆著,都喜歡農業,而且有能力把農業搞好的那些人,才是農民,而不是在農村呆著,戶口在那兒的人就是農民。其次,農業應該是高科技的產業,而且也是高質量的產業,最好能夠像以色列那樣,是高科技的,像美國那樣,是規模經營的。而且從組織體制來講,農村專業經營能夠趕上臺灣地區的水平,產供銷一條龍。另外,在有條件的地方,農業一定要從產業農業向觀光農業發展。這兒是油菜花,那兒是林地,一看就是非常美麗的農村田野風光,如果以后農業跟歐洲一樣,鄉下就像花園一樣,是花園農業,那個產值就提高了。
希望十七屆三中全會確定的目標實現后,未來的基本面貌就是:農民不覺得當農民是低人一等的事,而是自己的興趣,是自己人生職業規劃的一部分;農業不是落后的產業,農村不是落后的地方,到農村去,大家都會興高采烈,而且愿意花錢到農村去,而不是簡單地耍耍“農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