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個樣本看區縣開放
如何尋找主攻方向
開放型經濟發展不足一直是重慶的短腿,到2007年底,重慶竟然還有20個區縣沒有外資!在經濟全球化時代,關起門來搞發展絕不是科學發展,離開了開放型經濟的發展,不可能做到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因此,從今年初以來,市委、市政府持之以恒地通過解放思想擴大開放,就是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重慶由40個區縣組成,區縣是重慶的根基。根基不牢,地動山搖。為了夯實重慶大開放大發展的根基,市委三屆三次全委會旗幟鮮明地提出把區縣作為對外開放的主戰場。
縱觀沿海發達地區,其經濟之所以能夠快速崛起,就在于其區縣個個都是“小老虎”,而區縣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則是因為它們都跳出了“紅海”,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藍海”。要贏得明天,區縣不能在相同的領域大搞惡性的“兄弟相爭”,而是要開創自己的“藍海”,走一條人無我有的開放之路。
那么,區縣該如何跳出“紅海”,找到屬于自己的“藍海”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在走訪一些區縣時欣喜地發現,很多區縣都找到了擴大開放的特色路徑,比如長壽的化工、雙橋的輪胎、北部新區的汽車、沙坪壩區的IT、渝中區的金融等高端服務、九龍坡的港口物流等等產業,都具有了明顯的比較優勢,這些傳統優勢區縣正憑著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特色產業,在對外開放中獨樹一幟,目前正在高舉高打,乘勝前進。更讓我們欣喜的是,大渡口、武隆、永川這些以前在對外開放方面并不太起眼的區縣,也找到了自己的“藍海”:大渡口的生態之路、武隆的商旅之路、永川的職教之路,特別讓人眼前一亮。更讓人振奮的是,這三個區縣的成功經驗,具有可復制性,其他區縣都可以借鑒——不是照搬它們的模式,而是從它們的經驗中受到啟發:如何跳出“紅海”,尋找“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