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大渡口區的開放謀略,最引起記者共鳴的是區委書記劉本榮倡導的“環境就是資源、就是資本、就是生產力”的生態觀。談到大渡口的大開放謀略時,劉本榮津津樂道三件大事。一是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協助有關方面啟動重鋼環保搬遷。二是按最高標準打造建橋生態工業園區,用建橋填補產業空虛,再造兩個重鋼。三是將大渡口建設成為生態城。這三件大事,其實都與生態有關。思路決定出路,定位決定軌跡。就是這三件事,讓大渡口在大開放中搶占先機,徹底脫胎換骨。
記者:2004年,你從奉節縣委書記調任大渡口區委書記,主動向市政府提出讓重鋼搬遷,為什么要提這樣的建議?

劉本榮:2004年,在全球生態現代化指數排名中,中國位居倒數第18位,生態問題已成為城市發展的瓶頸。當時擺在我們面前有三條路:一是重復發達國家走過的老路,先污染、后治理;二是直接采用發達國家目前的做法,全面實行生態轉型;三是采用綜合生態現代化原理,推進綠色工業化和生態現代化。大渡口決定選擇最難的第三條道路,因為21世紀是生態世紀,下一輪國際競爭將是生態環境的競爭,城市的生態環境越好,就越能吸引人才、資金和物流。別等世界來適應我們,我們要聞風而動,讓大渡口成為中國生態城建設的一個樣本。而每年制造重慶50%空氣污染的重鋼,顯然不符合大渡口的這一全新定位,所以必須將它搬遷出去。
記者:搬走經濟支柱重鋼,大渡口就必須轉型,當時有沒有選擇參照物?
劉本榮:我出國考察時,從美國匹茲堡看到了大渡口的未來。匹茲堡與大渡口類似,之前也是一座鋼鐵城市,污染嚴重,產業單一,但在鋼鐵企業搬遷后,通過公園、綠地建設和引進高科技綠色企業,這個被稱為“打開了蓋子的地獄”的城市,迅速轉變成為一座生態工業城。現在,這個城市與其說是一個現代工業城,不如說是森林公園,就像是一幅沒有邊框的油畫。伴隨重鋼而誕生的大渡口,現在也確定了與匹茲堡類似的發展模式,匹茲堡的現在就是大渡口的未來。
記者:從傳統工業城市向生態城市轉型,必須借助外力。大渡口如何根據自身的優勢和特色,來確定對外開放的主攻方向?
劉本榮:現在各個區縣都是對外開放的主戰場,但大家的主攻方向應該各有側重,我們的口號就是“甘當配角,錯位發展”。大渡口是一個小區,我們就利用“小中見大、小中見新、小中見強”的思路,避開與“兄弟部隊”同質競爭。比如北部新區搞汽車,我們就搞火車,產量雖然不大,但兩千多萬元一節,產出并不低。比如九龍坡區搞摩托,我們就搞配件,給人家配套,甘當配角。不要小看配角,配套也能配出大名堂來,比如我們的秋田齒輪,現在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摩托車齒輪生產廠,為12家世界500強企業供貨。又如其他區縣沒有大的食品工業,我們就抓住空擋,成功打造100億級食品項目“今普梅林”……
記者:大渡口區是一個小區,建橋園區更是一個“袖珍園區”,土地非常寶貴,為什么從上到下如此重視生態建設?
劉本榮:大渡口區確實很小,只有103平方公里,還沒渝北區的統景鎮大,但越是土地資源緊張,越要在有限的土地上有大作為。我經常講實現科學發展要善于做減法,不能光看增長率,一定要算成本賬、損耗賬,其實減就是加,減去污染、減少能耗,增加的就是綜合競爭力,減少一些不符合科學發展要求的企業,就會吸引更多優秀企業。
記者:為了貫徹落實市委三屆三次全委會精神,大渡口提出要建成開放型經濟示范區,這是一個什么樣的目標?
劉本榮:為了把市委三屆三次全委會精神落到實處,我們最近召開了區委十屆六次全委會,提出把大渡口建設成為主城區開放型經濟示范區。我們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因地制宜,錯位發展,切實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發展環境整治力度、對外合作交流力度,以大開放促大發展,加速推進經濟轉型、城市轉型、社會轉型,全力開創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具體目標是:力爭到2012年,實際利用外資突破2億美元,實際利用內資突破70億元,進出口總額突破20億美元,外貿依存度達到60%,引進10家以上跨國公司(其中世界500強6家),引進、扶持6家企業在境內外上市。
就旅游資源來說,昔日之武隆,無論如何也無法與長江三峽、大足石刻等相提并論——在發現芙蓉洞之前,武隆幾乎毫無看點,游人罕至。
然而今日之武隆,不僅芙蓉洞、仙女山聲名遠播,橫空出世的“重慶武隆喀斯特”還成為全國第六個、重慶唯一的世界自然遺產,整個武隆縣被命名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區、國家巖溶地質公園和中國戶外運動基地。
但如果僅僅停留在這些光環上,武隆還不夠成為我們解剖區縣大開放的樣本,武隆的高明之處在于跳出旅游抓旅游、著眼開放抓旅游,通過商旅聯姻,將旅游作為對外開放的跳板,闖出了一條內陸山區的開放新路子——這對于坐擁長江三峽、大足石刻等豐富旅游資源的區縣來說,無疑是一個值得認真研究的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