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林匹克精神從來就是與人類的和諧進步相始終的。自公元前776年古希臘人出于對人的力量和潛能的自信、對運動和健美的崇尚、對公平競爭理念的追求,在奧林匹亞創辦體育競技會起,和平與友誼就成為奧林匹克精神的象征。
時光跨越兩千多年后,19世紀末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重新崛起,仍然有著與歷史相似的形而上目的。1896年雅典重新點燃的奧運圣火,使世界人民維護和平的愿望升騰而起。當時世界劃分為歐洲列強與東方弱國的不同陣營,然而在1894年籌備第一屆奧運會時,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第一任秘書長皮埃爾·德·顧拜旦卻明智而善意地致函清政府,邀請這個東方大國參加。可是,被鴉片戰爭、甲午海戰連續挫敗得內荏沮喪的慈禧太后及其幕僚,由于不理解各國間展開和平體育競技的意義,甚至僅僅因為不懂得“田徑”一詞的含義,而簡單采取鴕鳥政策拒絕參加,錯失了與世界接觸以及被接納的良機。
面對改變得太快的外部世界,被戰爭硝煙裹挾的傳統中國一直感到進退無據、無所措手足,正如《詩經九罭》所謂“狼跋其胡,載疐其尾”。自給自足的大陸農業經濟圈圈定了中華文化性格封閉、內向的一面使其體育思想也帶有含蓄性和保守性,尊重人的自然生物屬性,重視人的社會屬性,更多從倫理、道德、宗教、信仰的文化角度來闡釋人的價值,因而始終沒有產生西方那樣挑戰人的生理極限而以競技為主的體育競賽。然而,羸弱受欺、落后挨打,中國從血的歷史中清醒,必須使自己的體質、膽魄、信心、勇力走向雄強——近代中國被命定地拋入了世界競爭。

然而,奧運會的和平宗旨總是受到各種干擾,中國走向奧運會的路途也崎嶇而坎坷。中國第一次參加1932年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10屆奧運會,竟然是對日本統治的偽滿洲國擬派員參加意圖的抗爭,派出的唯一運動員、短跑飛人劉長春最終未能通過預賽,以“一個人的奧運會”方式揭開了中國奧運史上悲壯的一幕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參加的3次奧運會,都以無緣任何獎牌而告終,運動員則備受屈辱與磨難,甚至因缺乏路費而在賽后難以回返祖國。新中國矗立在東方后的1952年,作為國際奧委會的成員國,中國理應有權參加第15屆奧運會,但因一些人在席位問題上蓄意制造事端,國際奧委會直到開幕前夕才邀請中國參加,致使代表團到達芬蘭赫爾辛基時賽程已近尾聲,第二天游泳運動員吳傳玉帶著旅途和時差的疲勞投入100米仰泳預賽而失利。以后由于國際敵對勢力制造“兩個中國”的陰謀,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期退出了奧運會。在此期間,臺灣運動員取得一銀一銅的成績, 打破了中國人奧運會無獎牌的歷史。

改革開放的中國在闊別32年之后,于1984年以嶄新的面貌重返奧運大舞臺,派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體育代表團,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23屆奧運會上,獲得15枚金牌、8枚銀牌、9枚銅牌,金牌數位居世界第四。當射擊運動員許海峰的子彈落定,決出該屆奧運會第一枚金牌,實現了中國人奧運史上金牌零的突破時,無數中華子孫聆聽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莊嚴旋律,仰望著國旗在奧運會上冉冉升起,流下了幸福而激動的淚水。體操運動員李寧獨得3枚金牌,成為不折不扣的體操王子。擊劍運動員欒菊杰則獲得奧運史上中國女子第一枚金牌。世界開始重新認識中國,一個東方體育巨人正在覺醒。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共 獲得32枚金牌,居世界第二位,至此,中國選手共奪得奧運金牌116枚。世界真切地認識到,中國已經步入了體育強國之列。
于是,國際奧委會前主席薩馬蘭奇1987年在中國第六屆全運會開幕式上清醒地看到,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蘊藏著奧林匹克運動的巨大潛力,因而提請中國政府申辦奧運會。這一建議得到了積極的回應。
中國與世界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連接,將為人類文明史譜寫出絢麗的篇章。中國從奧運會學到的是實力競爭精神,中國帶給奧運會的是和諧共處理念。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更快更高更強的口號成為今日中國和平發展的象征。在世界朝著政治多極化、經濟一體化、文化多元化發展的今天,多樣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平等性是世界文化的根本要求,協調性是世界發展的基本思路。中國文化和平共處、和而不同的傳統理念,將為解決世界爭端、維護人類共榮提供智慧淵藪。2008年北京奧運會必然是人文奧運,它將把現代奧林匹克精神與中華五千年文明傳統相結合,把奧林匹克競技文化與中國傳統的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合和文化相融匯。
現代奧運會誕生100多年來,歷盡艱難。它的興衰、榮辱牽動著世界億萬民眾的心,它為加強世界各國人民和運動員之間的友誼,促進體育事業發展與人類和平,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曾經古老、封閉、保守、落后的中國日益以嶄新的面貌面對世界,一個和諧發展的中國在世界東方綻開她美麗的微笑。雖然奧運會的征程中雜音仍然不可避免,但我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