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繡,義稱“宮繡”或“宮廷繡”,它是以北京為中心的刺繡產品的總稱,可謂“聚縟細膩而不亂,鮮艷富麗而不俗”,和景泰藍、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鑲嵌、花絲鑲嵌、宮毯并稱為“燕京八絕”之一,歷史上曾和現在的“蘇、湘、顧”并稱為“四大繡”,可謂是名滿天下。然而現在人們卻只知“蘇、粵、湘、顧”而不知有“京”,這實在是一個遺憾。
京繡的歷史可追溯到唐代,遼時興旺,在燕京曾設有繡院。據《契丹國志》記載,當時的燕京“錦繡組綺、精絕天下”,名噪一時。元朝定都北京后,隨著封建王朝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宮廷為了更好地為其服務,集中全國各地優秀工匠進京,使這一技藝進一步提高。明代以后,宮廷繡的針法、技藝、用工、用料、紋樣圖式等特點更加鮮明,刺繡人員日趨擴大。到r清代,宮中特設“繡花局”。在此期間,宮繡融合了全同各種優秀繡工技法,將自身特點發揚光大,成為獨樹一幟的代表繡種。特別是光緒年間更是名揚海內外,以用料講究、技術精湛、格調風雅著稱。
京繡在色彩上的特點是繡線配色鮮艷,其色彩與瓷器中的粉彩、琺瑯色相近。講到平、細、勻、光,和蘇繡比起來,京繡甚至要超過蘇繡。京繡所用的主要色彩有黑、黃、紅、藍四色,黑為玄,黃為權,紅為喜,藍為貴。代表繡品有皇家用品、清代官服補子、群仙祝壽、百子圖等。
在全國的眾多繡種之中,京繡受宮廷影響最深。以考究、華貴而著稱于世。其選料相當貴重,豪華富麗,不惜工本。一般選用最好的綢緞為面料,而繡線除了以蠶絲所制成的絨線外,還以黃金、白銀錘箔,捻成金、銀線大量使用于服飾繡品中,其方法是先用金銀線盤成花紋,然后用色線繡固在紡織平面上,這種用金銀線繡出的龍、鳳等圖案又叫“盤金”,在中國繡品中獨一無二,盡顯皇族氣派,充分體現了富貴精美的宮廷審美藝術。
宮繡始終貫徹著古代刺繡紋樣的創作原則,嚴格遵循圖必有意、紋必吉祥的宗旨,歷代傳承并不斷完善。所有意象物體在造型上絕無取巧、媚俗和率意的傾向,與民間繡品所體現的文人意趣、商賈艷俗、鄉土稚美的風格有本質的不同。如日月星辰代表胸襟,山代表鎮定,龍寓意變化,華蟲寓意文采,虎尊與獸尊表示忠孝,而水藻、火和米則分別寓意著潔凈、光明和養民等。所有這些圖案都是對生活中各種事物的概括,都是以象征的手法、從刺繡工藝的角度反映帝王、統治者的意愿,含蓄地將祈福納祥、驅惡避邪的觀念通過圖案形式和技藝高超的針法,通過諧音、會意、借代、比喻等方法體現出來,這也充分反映了吉祥圖案在傳統藝術品中的重要性。
宮繡的圖案同時也是穿用者身份、地位的標志。特別是清代,《大清會典》對帝、后、皇子、貝勒、大臣等穿著使用的服裝圖案紋樣、用色都有明確具體的規范。“五爪金龍”是皇室專用,其他大臣在服裝、飾品上則不可使用。電視劇中,明清官員官服上的“補子”給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這“補子”就是京繡的代表作品。“補子”其紋樣按品級而定,明清略有不同。
清代,文用飛禽象征文采,武為走獸表示威猛。文官圖案分為:一品繡仙鶴,二、三品繡孔雀,四品繡雁,五品繡白鷴,六品繡鷺駑,七品繡誤粵鵜,八品繡鵪鶉,九品繡練雀。武官圖案分別為:一品繡麒麟,二品繡獅,三品繡豹,四品繡虎,五品繡熊,六品繡彪。以一品文官補子紋樣為例:這個紋樣以仙鶴為主,因為仙鶴是鳥類中最高貴的一種鳥,代表長壽、富貴。鶴下面繡以海水,日出海水,舞鶴踏云,鶴頭望日,邊上有6只蝙蝠。在我國傳統民族工藝中,通常用蝙蝠寓“福”,六福在中國是捧喜。配的圖案中:仙桃一仙桃捧壽;太平花——太平盛世,表示國家很太平;牡丹一富貴吉祥;靈芝——長生不老;祥云——祥云瑞藹,風調雨順;松鶴一松鶴延年。還有海水江崖、吉祥八寶,象征永世吉祥,萬世升平。萬字聯做邊——萬字聯佛法的一種代表,表示神佛保佑。京繡的華美與考究,從中可窺一斑。
目前出售的繡品,有些是陳年留下的民間收藏,有些是建國初期織繡的,年代都已久遠。如今,人們對京繡更多的只是好奇。作為中國刺繡獨具一格的品種,京繡的宣傳和傳承都處于薄弱和瀕危狀態,保護好、傳承好這一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已經是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