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創刊號上有一句話:人民需要網球。
我們再來思考這句話的動因,是基于我們的一個調查。在上海,我們問一些資深網球人士,你們會不會仔細閱讀手上的網球雜志,回答是NO,我們只是翻一翻就放一邊去了。無獨有偶,對北京一位網球名教頭的詢問也是這樣的回答,多了一個說明是:主要看看上面的圖片。我相信這樣的回答可能還有“給點面子”的因素在。
這當然不光是網球雜志的命運。按照科特勒的說法,相對于大眾傳播時代而言,在整合傳播時代“人們接觸的媒介越來越多,而在每個媒介上停留的時間越來越少”。也正因為如此,讓讀者在某個媒介上停留的時間盡量長一點,以達到傳播目的,對得起作者與廣告商,是我們現在做媒介的首要問題。而我們的雜志,有多少我們目標讀者感興趣的文章?有多少我們的目標消費者感興趣的信息?有多少是我們的網球愛好者關注的話題?
我們的編輯們經常只是在唱卡拉OK而已!記者們的眼睛只盯著巨星,翻開雜志通篇都是黃發碧眼。我們承認現今的網球世界最絢麗的色彩是由費德勒納達爾們構成,但對PM530后,圈子里約哪個打一場球的愛好者而言,費、納們只是他們的談資,其中或許也有少數望子成龍者因此動了“把兒子女兒培養成費、納、庫娃這樣的名星就好”的念頭,而更多時候,網迷們關心的是自己的網球生活形態:揮拍的樂趣,出汗的享受,球友較量的痛快,當然還有馳騁綠地紅土的驕傲……還有,沒人會否認作為一種時尚運動對追逐時尚眼球,尤其是異性眼球吸引的心理快感。
最近幾屆奧運會上,中國金牌和美國比是不斷趕超,到本屆更是遠遠超出。而美國人的算法則是以獎牌總數作為比較,中國依然少于美國,這或許是不同的體育觀念所致。體育不應該只有金牌,還應該有獎牌:不應該只是精英,還應該有百姓,網球也是如此。網球大眾化是中國網球運動發展的基礎,網球媒介的大眾化也因此成為一種必然。
本刊將把大眾網球推動作為已任,而在10月推出的《網球俱樂部》上海城市版,我們或許還要加上一道顏色,叫“快樂網球”,這是上海網球協會提出的一個極符網球運動特點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