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四大滿貫中第一個實現男女同工同酬的賽事,人們已經忘記了美網“舶來品”的歷史,只記得它在促進和推動網球事業發展中所做的貢獻了。
紐約地處美國的東北角,面臨大西洋,是全球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最繁忙的海港。國家網球中心所在的小鎮法拉盛屬于皇后區,該區是行政面積最大的一個區。
美國人崇尚社會的多樣性和包容性,所以自1976年獨立之后,美國國旗才會經過前后26次更改,直至星條旗上綴滿了50顆星星。也許今天應該再加上美國網球公開賽的這顆璀璨的明星——為期兩周的美網不僅代表著全年網球大滿貫賽事的尾聲,同時也是紐約市的一個大party,每年的8月末9月初這里的人都會為網球而癡狂。
2008年9月8日這一天,費德勒以3比0戰勝穆雷,連續第五次捧起美網冠軍獎杯。“我其實并沒指望著因為我不是美國人,但是我現在確實感覺自己像個紐約客。”費天王一邊說一邊整了整自己的Polo衫,頗有點美國中產階級的味道。
舶來品也無所謂
1609年亨利·哈得遜來到這里探險,35年后英國殖民者占據了紐約。從那時起,紐約就一直與英國保持著貿易和商業的往來,而紐約人也樂于從英國及歐洲大陸獲得新聞和認識新鮮的事物。在此期間,各種歐洲的“舶來品”充斥紐約,其中就包括由英國貴族改良的、在歐洲上層社會最為流行的運動一網球。于是,1881年,在溫布爾登和羅蘭·加洛斯之后,紐約人大聲唱著《美麗的亞美利加》拉起了美國網球公開賽的帷幕。
盡管是個舶來品,但從1881年到1887年,美網的男單冠軍一直被查德·漢密爾斯所壟斷。而正是從這個美國人開始,“壟斷”成了美網歷史上最為重要也是最為傳統的一個詞匯,每一位獲得冠軍的選手都無比流戀的回到這塊場地上,希望將冠軍的獎杯再次在手中高高舉起:倫德爾如此,桑普拉斯如此,費德勒也是如此。另一種“壟斷”的含義來自于1881年第一屆男子單打冠軍漢密爾斯和1887年第一屆女子單打冠軍海塞爾,兩個人都是來自于紐約西部尼亞加拉大瀑布附近的布法羅市。
今年的美網,當海寧退役、莎娃退賽和伊萬狀態不佳時,小威再次橫空而出。她在阿瑟·阿什球場跳躍歡慶勝利,慶祝自己在這塊場地上獲得的第三座大滿貫獎杯和WTA世界第一的排名。如果你是資深球迷,或許可以想起來9年前她第一次奪得美網冠軍的情形,那笑容同樣酣暢淋漓。
美國姑娘從美網主席手中接過一張價值150萬美元的支票,旁邊向來擅長搞笑的揚科維奇羨慕地瞪大了眼睛追問主席自己能拿多少。作為四大滿貫中第一個實現男女同工同酬的賽事,人們已經忘記了美網“舶來品”的歷史,只記得它在促進和推動網球事業發展中所做的貢獻了。
跳上世界的舞臺
進入二十世紀之后,移民或者移民后代開始占據美網冠軍的位置,這里面最著名的就有荷蘭移民的后代威廉姆·蒂爾登(1920——1925年六連冠)以及捷克移民伊萬·倫德爾(1985——1987年三連冠)。或許這兩個人離我們稍稍有些遙遠,但是提起最近的兩位美國球王桑普拉斯(曾五次在美網奪冠)和阿加西(兩次獲得美網冠軍),則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前者是希臘移民的后裔,而后者則是伊朗移民的后裔。桑普拉斯曾經說過一句話,很好的概括了美網的這種包容性的特質:“對于每一位網球選手來說,美網都是最好的一個比賽的地方。它是最早對世界開放的頂級網球賽事,它用最富有、最豪華、最熱鬧的年終大餐來迎接來自世界的運動員。”
美國人習慣把美網和之前的熱身賽稱為“大蘋果賽”,在此期間,從時代廣場的電影售票廳到中央公園的臨時球場,從曼哈頓繁忙的大街到通往國家網球中心的地鐵站,到處貼著大幅的海報和廣告,到處都讓你感受到獨屬于“US OPEN”的氣氛。由于職業拳擊推廣人唐金的加入,今年的“大蘋果賽”有了更為吸引眼球的東西。左手納達爾,右手費德勒,那個頭發總是向上豎著的唐金又把目光轉向了網球圈,賽前他嚷嚷著要讓兩人來一場“紐約對決”(Grapple In the Apple)。
“美網為他們提供了表演的舞臺,兩個世界上最偉大的球王將在這里展示他們自己,一個是衛冕冠軍,一個是充滿雄心壯志的現任NO.1。”唐金把費德勒和納達爾比作30年前拳壇的阿里和弗雷澤,兩人是那個時代最為著名的對手。“對我們來說這是個偉大的時刻,”已經四連冠的美網冠軍費德勒說。他穿著紅色的T恤衫站在臺上,和以往一樣儒雅。他的身邊是橙色衣服的納達爾,后者伸出粗壯的左臂,那是他在所有場地上最致命的武器。兩人隔著唐金微笑握手,身后背景板上的頭像卻是拳王爭霸賽似的劍拔弩張。“我們來到一個美妙的城市,想要在這里把最好的網球奉獻給大家,”費天王補充道,“這里有絕妙的比賽和強大的對手,我們希望通過這個活動讓更多的人對即將開始的比賽有所期待。”
球迷們感到很快樂,他們在通向各個賽場的道路上讓志愿者們在臉上、胳膊上或者其他任何裸露的位置寫上所支持的球員的名字或者畫上他們國家的國旗。而在看球的時候,美國人和澳大利亞人、法國人以及英國人一起,對著伊萬諾維奇大喊“marry me”,一邊扭著屁股一邊甩著脫下來的上衣。
來法拉盛鎮逛逛
從約翰·肯尼迪機場和拉瓜地亞機場到國家網球中心可以選擇出租車或機場班車:出租車一般要35到40美元左右,機場班車大概要17到20美元。不過,無論是出租車還是機場班車,司機都會期望你付1到5美元的小費。另外還有很多加長的豪華卡迪拉克或林肯,從機場到市區大概45到50美元。不過,顯然費德勒、納達爾和小德是不需要自己付這筆錢的,因為有組委會幫他們安排。
法拉盛(Flushing)是皇后區的一個小鎮,也是僅次于唐人街之后的紐約第二大華人聚居地,而它的英文名字本意則很好地形容了它的特征——流動。的確,在這里人群、語言、觀念、商品,一切好像都是在流動著。主街(MainStreet)是法拉盛的主要商業街,在這條并不寬闊的街道兩旁,鱗次櫛比的是大多數已經有半個多世紀的房屋,它們掛著各種各樣的中文招牌,有的時候會讓你產生身處中國的感覺。很多中餐館都有好聽的中國名字:三陽春、新安園……老板和員工是中國人,而來吃飯的食客們則來自世界各地,你可以看到鄰座的三人正在看中文、英文和韓文的報紙。此外,法拉盛還有好多中國和韓國超市,商品更是細致到中國老字號的王致和醬豆腐和韓國泡菜。
不過,在法拉盛鎮可不只能吃到中國菜或者其他亞洲菜,這里有一家口味地道純正的匹薩店,菜單上的承諾讓人放心:“我們保證你吃到的匹薩是用最純正的意大利乳清干酪制成的。”還有鮮蝦沙拉和蒜烤龍蝦、脫脂的法蘭西鮮奶卷、墨西哥玉米面豆卷、羊角面包。甚至還有來自古巴的純正的雪茄……在享受網球的同時,也享受美食,這是美網給人的又一大驚喜。
作為國際性的大都市,紐約共舉辦過三次世界博覽會。除了1853年的第二屆世博會之外,1939年、1964年兩次世博會都在皇后區的法拉盛鎮的可樂娜公園舉辦。在20世紀初,可樂娜公園還是一片沼澤地和垃圾堆放場,但承辦了兩次世博會后,該地區已經成為僅次于中央公園的紐約市第二大園林公園。而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公眾網球場館、美網比賽場地——美國國家網球中心就坐落在可樂娜公園里。
網球中心屬于市政財產,美網組委會每年需要支付40萬美金給紐約市政府作為租金。這里一共有33片場地,其中11個是在1995年美網期間建造的訓練用球場。中央球場叫做阿瑟·阿什球場,以美國網球的傳奇人物阿瑟·阿什命名。他是第一個獲得溫網冠軍的黑人,曾經為了幫黑人兄弟爭取更多的權益而四處奔走。后來他因為輸血感染上了艾滋病,于1993年不幸去世,人們在球場門口立了一座雕像以紀念這位為網球做出卓越貢獻的運動員。
不要錯過曼哈頓
曼哈頓是紐約的精華,是紐約的靈魂所在地。這里有著名的大都會博物館、中央公園、哥倫比亞大學、百老匯劇院和華爾街等等。球迷們如果在法拉盛覺得悶了的話,他們大可以利用兩個星期比賽之間的休息日來對下曼哈頓作一個一日游。但要想看遍整個曼哈頓,一天是遠遠不夠的,要知道費德勒可是連續九年來到這里才敢說自己已經像個“紐約客”了。
在法拉盛的西北有一條筆直的道路——北大街,它向西南方向通往曼哈頓島。不過,要想離開皇后區抵達曼哈頓,還得越過皇后大橋。下了皇后大橋,迎面而來的就是聯合國總部的大樓。在聯合國的領地上有很多來自世界各國的藝術禮物,大多是以“愛與和平”以及“避免戰爭”為主題。
沿著聯合國總部向南,就進入了下曼哈頓區,這里有著舉世聞名的百老匯大街,聚集了大約40多家著名的歌舞劇院。從上個世紀20年代開始,這里的霓虹燈就有增無減,華盛頓廣場上豎立了無數的電影海報、舞臺劇看板和商業廣告。人聲鼎沸的百老匯區已經成為曼哈頓的奇景之一,很多人為了欣賞著名的百老匯格局而來,例如《貓》、《悲慘世界》、《歌劇魅影》等等,雖然都至少演出過10多年,但依然經久不衰。
百老匯街再向南就要來到東河的入海口了,所需要向東回到法拉盛。從下曼哈頓到皇后區需要經過布魯克林大橋,然后穿過布魯克林區。而這個區正是當年維多利亞首次懷孕的地方,后來他們索性就給大兒子取名布魯克林。而小貝自己也曾經說過:“我最喜歡的紐約經歷之一是徒步穿越布魯克林大橋。”布魯克林大橋是曼哈頓與布魯克林之間最早的橋。從布魯克林橋下來,坐車沿著大西洋大街一直向東北方向,就又重新回到了法拉盛的南端。